阅读历史 |

第八百六十五章 诸葛出征(2 / 2)

加入书签

你家主帅都跑了,你丫都被放弃了再坚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降了吧。

劝降使者去了华阴县不过半天就回转了,带来了魏军主将的条件——邀请诸葛亮阵前一叙。

诸葛亮本来还纳闷呢,啥人呐,都已经深陷绝境了还摆这么大的谱结果一听说是王朗,诸葛亮立刻起身沐浴更衣,亲自坐着自己的车架,去华阴县城下和王朗见面。

倒不是诸葛丞相遇到了王司徒必然会触发什么奇怪的被动效果主要是因为王朗是天下名士,又已经七十多了,诸葛亮作为后辈,必须要给王朗这个面子。

再一个,现在的立场,跟《三国演义》里已经彻底倒过来了,不是王司徒要劝降诸葛亮,而是诸葛亮要劝降王司徒咱们的王司徒可不是诸葛丞相那种忠心不二的人,这人是有劝降的可能的。

而一旦能劝降王朗的话,不管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在天下世家中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诸葛亮不得不慎重以待。

事实上,王朗虽然已经七十多了,但他真没有要为大魏尽忠全节的意思你曹真跑的时候都不通知老头子一声,还指望老头子为你自裁全节?!

王朗没想白白的送死,但现在的问题是,王朗即使想投降,碍于他身为天下名士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动表达出这种意思。

所以嘛,跟诸葛亮见个面,其实就是王朗希望从诸葛亮这边得到一个台阶,一个能让他名声不受损害的理由像许靖那样翻墙出降的事儿,王朗是做不出来的。

诸葛亮当然也知道王朗的意思,所以嘛,诸葛亮是做足了全套,给足了王朗面子。

诸葛亮着重强调了王朗身为汉臣的一面,对王朗出仕曹魏的事情一言带过,春秋笔法玩的贼溜。

最后,诸葛亮压根没有提到“劝降”二字,只说了大汉天子久慕王朗大名,蜀中学子也渴求向王朗求教学问,但一直不得缘法。

现在诸葛亮有幸遇到了王朗,当然要替天子和蜀中学子们邀请王朗往成都一行当然,主要目的是讲学,不过如果王朗愿意出仕大汉的话,大汉也愿以司徒之位,虚席以待。

条件提出来了,面子也给到了,王朗虽然还有点顾虑,但考虑到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再矫情搞不好就真的交代了嗯,老头子都七十多了,当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主要是蜀中学子盛情难却,故而往蜀中一行,讲授学问。

就这样,华阴县县令,开城投降真的跟王朗无关的哦。

而诸葛亮在进城之后,更是对王朗恭敬有礼,时时刻刻行弟子礼,给足了王朗面子,甚至王朗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还亲自引马牵绳的替王朗引路普天之下,能让诸葛亮这么做的人,只有王朗一个人。

就这样,王朗开开心心的往成都去了。

至于王朗的家人王朗并不担心。

干啥,老头子又没投降,不过是大汉天子听说我的学问好,请我去成都讲学而已学问人的事儿,能叫投降么?!

好吧,就算退一步,老头子就是投降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还要亲自上阵杀敌,最后没战死在敌军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卖了,丢在孤城死守都这样了,你曹叡还好意思追究一个老头子是不是降敌了?!

连最后的体面也不愿意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这事儿,说破大天去,千错万错,都应该是他曹真的错,你难道还指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替你力挽狂澜不成?!

曹叡再无情,也不可能在这个事情对王朗有什么刁难,最多有点不满,甚至碍于王朗的声望,以及王朗儿子王肃的名声和才能,还必须帮王朗维持这个体面,善待王朗留在洛阳的家人,否则很容易让天下世家“寒心”的。

送走王朗后,诸葛亮解散了收降的魏军,带走了攻城的凉州军,一路跟集卡牌似的集齐了一万余大军,浩浩荡荡的往潼关方向出发。

并且在潼关之战结束的第四天,抵达了潼关前线,在张溪,赵云等人的迎接下,进入中军帐,主持北伐大计。

而诸葛亮到了军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击鼓聚将,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潼关,到底怎么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