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五十一章 潼关之战(七)(1 / 2)

加入书签

曹真选择跟张溪正面对决,多少是有点上头的决定。

事实上,在无法准确得知王昶是否能及时救援到位的情况下,选择冒险跟敌军主帅一决胜负,多少有点孤注一掷的意思,不符合一个冷静的主帅该有的素质。

但,战场上,就是这样的,谁也无法预测到所有事情发生的可能,有时候看着一时脑热的决定,反而能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

如今就是这样的经典例子。

张溪对曹真的预判,是认为曹真会选择分兵侧翼去阻挡赵云的骑兵攻击,所以,他选择的应对方案是指挥自己军卒往曹真侧翼的方向发动强攻,试图拖住曹真。

但曹真突然指挥变阵,对张溪也发动强攻,选择正面对决,完全出乎了张溪的预料。

也就是曹真指挥的士卒在变阵的过程中耗费了一点必要的时间,让张溪有了调整应对的机会,否则的话,现在全面被动挨打的一方,可就是张溪这一方了。

因为进攻重点不同,张溪的主攻方向是曹真军的侧翼,这就导致了正面的战场上,张溪的进攻阵型有些往侧翼偏移。

曹真非常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指挥自己的士卒改成进攻阵型,直接从正面发动进攻。

而张溪虽然利用曹真指挥士卒调整阵型的时候开始收拢阵型,但终究是晚了那么一点,无法完全收拢到位。

因此,如今的战场局势,就好像是魏军的一把利刃插在了张溪军进攻阵型的腰眼上。

一旦挡不住的话,张溪指挥的汉军可能被魏军拦腰截断,陷入各自为战的地步。

这对汉军是很不利的,张溪在拼命调整,增加魏军攻击重点的防御厚度但先手优势已经没有了,后期调整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

再加上,在组织能力和战斗力上,魏军多少还是比张溪指挥的雍州郡兵要强一点的,虽然强的不多,但在这个局部战场上,很有可能造成决定性的效果。

当然,曹真也不是没有任何危险侧翼的五千策应步兵,在赵云的来回冲击下,已经出现了阵型松散,随时可能溃散的情况。

而此时的赵云,自然也看到了曹真的应对,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张溪那边肯定是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的。

因此,赵云在冲击侧翼魏军步兵的同时,也在有意识的驱赶这些魏军步兵,往曹真中军的方向移动。

目的,可不是给曹真增加中军防守兵力,而是希望用这些侧翼溃兵冲击曹真的中军,彻底打散曹真的中军防御,让曹真的中军陷入混乱。

这样的话,赵云一旦冲破侧翼魏军的阻拦,就可以直接趁乱杀入曹真的中军。

以骑兵的速度优势,曹真是想跑都跑不了的。

曹真不是看不到如今的战场局势,但曹真就是在赌——赌是自己先击破正面的张溪,还是赵云先杀到自己的中军。

曹真觉得,自己还是胜率比较高的那一方,毕竟自己还有王昶这个后手,而蜀贼这会儿已经没有任何后手可言了。

而王昶倒霉催的王昶,这会儿正着急忙慌的下令在进攻潼关的魏军们赶紧回撤。

侧翼五千兵力的协防,根本挡不住骑兵进攻太久,而戴陵率领的一万步兵,回防可能还需要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内,王昶必须组织出一支援兵,去帮助曹真挡住侧翼的进攻。

可撤军这种事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撤下来的,前脚还在攀爬钩梯攻城的士卒,要让他们立刻撤下来也不现实,很容易遭到守城军队的滚石檑木,以及弩箭的反击的。

因此,一时半会儿的,王昶只能勉强凑齐六千军卒,剩余的士卒,还在回撤的过程中。

而此时,侧翼的五千士卒组成的防线,已经出现了阵型松散的情况,没有时间再给王昶组织更多军队了。

王昶也没办法,只能是咬住牙,就带着这六千士卒,即刻去曹真的侧翼布防。

而王昶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自己能赶在那五千士卒溃散前,及时赶到侧翼,通过自己的指挥调整,重新建立起一道防御阵线出来。

但赵云这样的老将,战场经验极其丰富,他还能看不懂王昶急速来援的真正目的么?!

很显然,赵云不打算给王昶这样的机会,在看到王昶领兵来援的第一时间,赵云放弃了更加保险的骑射杀敌方式,而是再次组织了一场冲阵,并且自己亲自在前军领军冲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