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二十一章 东吴有变(1 / 2)

加入书签

诸葛亮真没那么脏心烂肺,变着法的忽悠这些世家们他选定这批世家,是有他的想法的。

走私这种事儿,其实最大的要求,还真不是哪个世家家大业大或者人脉更广最重要的,就是看魄力和行动力。

当天晚上没有到访刺史府的世家,说明前后顾虑太多,魄力和行动力不足,也根本不适合参与到走私的事情中来。

参与进来反而容易坏事。

因此,诸葛亮真没有要换人的想法。

但诸葛亮蔫坏啊,他就不这么说,目的,就是想要从这些世家的手里,套出张溪急需的救灾物资出来。

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不需要说的太明白,你认为是要保住名额也好,你认为是要交投名状也罢,这些东西你不掏出来,诸葛亮其实也不介意这次的走私世家的名单中,少掉那么一两个世家的。

诸葛亮太清楚这些世家们的做派了,你不能跟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面上去说,去做,这样他们反而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们,只要把事情放到台面底下,他们的心态立刻就变了,反而会变得是世家有求于朝廷。

再加上诸葛亮给出的利益,也是实打实的,两倍于大汉的粮价,要是放到曹魏那边的粮食市场上,那就是150的利润空间。

这个利润空间,有的是人愿意主动走私运粮来长安呢,又不是非要有求于关中世家们的。

说真的,也就是关中世家们欺负张溪不懂这里面的道道,如果真的按照这些世家们所说的五倍蜀中粮价,这个价码要是宣扬出去,你信不信,曹丕都敢自己私下走私一批粮食送来长安。

150的利润空间,已经足够让这些世家们冒险去走私了,至于后面的征税,要自己先垫款,这都是常规操作,根本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而诸葛亮真正的杀招,是他安插在走私队伍中的官方人员。

这些官方监督人员,一方面是告诉这些世家,只要把粮食运输到了大汉境内,甚至只要距离大汉边境不远,一旦遇到危险,他们可以调动附近的大汉军队保护他们,这么一来,无形中可以降低不的风险。

毕竟这年月也不太平,两边官方能搞定,这一路上的山贼盗匪可不太好搞定,有了官兵的威慑,能省下不少的成本。

但同样的,这些官方人员一直跟随走私队伍行动,走私路线和走私关系一旦熟悉了,官方如果想要踢开世家,自己搞走私,也就有了渠道了。

诸葛亮就是在告诫这些世家们,别想瞒着朝廷搞猫腻。

你帮着朝廷做事,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该有的好处肯定会给。

但如果你背着朝廷干点啥不利于大汉的事情,那么大汉随时可以找人替代你,甚至自己上,都行。

虽然说,在早期这么做,诸葛亮并没有足够的底气,没有这些世家带路和人脉积累,他做不到替代世家的地步。

但世家们同样也很清楚,其他的条件都可以再谈,估计这条,诸葛亮是打死不会让步的。

要么就一拍两散。

可关中世家,真的会放弃这种发财的机会么?!

说实话,参加了晚上会议的关中世家们,也确实有不少人在犹豫的。

毕竟,获利虽然不少,但跟原本的条件比起来,差的也有点多,真要做了肯定是赚的,但肯定不如原本的条件赚得更多。

多少心里还有点不平衡呢,诸葛亮再来这么一手主动权掌握在朝廷手里了,世家们也怕就这点钱,也赚不长远。

可就在关中世家们犹豫,打算拖一拖,看看能不能涨点价的时候某个雍州刺史府的知情人士,又传出来消息了。

陈祗也是倒霉催的,上次他传了一趟道消息,这次还得是他来——传言朝廷也在跟荆州世家们洽谈类似走私的事儿。

那意思吧,一旦雍州这边走私的事情不成,朝廷就会把目光放到东吴那边。

江东可也是产粮大区啊,而且经过十几年的改造,就在荆州的长沙郡,如今已经有了一定产量基地的规模了。

在那边走私粮食,可比在关中走私粮食方便多了。

换句话说,大汉朝廷其实也没打算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雍州的世家不愿意参与这个走私的事儿,那就算了,反正江东那边也不是没有粮食走私的渠道,这钱啊,荆州世家未必不愿意赚谁让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呢。

这么一搞,关中世家哪里还坐得住。

不答应的话,关中世家没钱赚,大汉朝廷可一点都不会亏。

还是答应吧,虽然赚的不如预期的那么多,但实话实说,要是朝廷真的给这么多钱来收购粮食,又何必走私呢。

曹魏那边有的是人愿意把粮食送过来呢,还是曹魏朝廷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种。

这事儿吧,基本就解决的差不多了,诸葛亮在跟这些世家们大概商定了一个框架后,这事儿就撒手不管了。

接手的人,是费祎。

费祎也是不容易,突然的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然后就一纸公文,从荆州调任到长安,来主持长安的粮食走私和组建中原情报的事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