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一十五章 关中世家(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张溪早就想跟这些关中世家们好好谈谈了。

倒不是跟以往那样,张溪想要整治这帮关中世家说实话,张溪依然不信任这些世家豪族们的节操,但,关中的特殊情况,让张溪突然有种想法,想要尝试一下对世家进行“改造”。

事实上,张溪对于世家的厌恶,主要源自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的胡作非为,互相内耗,甚至有奶就是娘这段历史,简直是百姓的黑暗悲歌。

真的,但凡那个时代的世家大族们能多点公心,少点私利,就算是十个司马衷在位,也毁不了一个刚刚大一统不到五十年的王朝。

而之所以造成这些世家豪族无法无天的原因,除了司马家的纵容外,世家豪族掌握从地方到中央的权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真不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只是世家掌权的一个体现,真正让世家有底气跟中央朝廷对抗,掀起八王之乱的底气,在于世家们掌握了大量的地方土地所有权。

张溪其实也不偏向中央集权,但世家这种公然兼并土地的行为,显然更加让张溪无法接受。

汉武帝还有下轮台罪己诏的一天,但世家对土地的贪婪,是不会有任何收敛的。

因此,张溪希望,能减少世家对土地的兼并,而这事儿,在这个时代,却相当的不容易。

世家追求利益,而这年头,能有最大利益产出的,就是土地。

粮食这东西,在任何时代都是硬通货,盛世要吃粮,乱世更需要吃粮。

你想要让世家减少多土地的渴望,必须给与世家另一条可以取代土地的利益产出链。

但事实上,这并不容易。

张溪不是没有想过,想办法提高商人地位,推动商业发展,引导世家转型成为商业性家族,这样就能让世家通过商业积累财富,从而降低他们对土地的需求。

张溪早年还在成都当兵部尚书的时候,曾经正儿八经的跟诸葛亮,刘巴两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但遭到了两位当世经济奇才的一致反对。

理由很简单,这根本不现实。

如今的土地亩产就那么多,而人总是要吃饭的,你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贸然去发展商业,只会让财富更加向世家集中,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平民百姓失去对基本生存商品的定价权。

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只会让世家在掌握了大量钱财的同时,加大对百姓土地的兼并。

而一旦世家做到了那一步,手里有粮,同时又有钱他们要是不造反,也得变着法的来掌控朝政,通过朝廷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土地和钱财。

诸葛亮和刘巴这么一说,张溪才算恍然大悟,明白为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重农抑商了。

重农,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只有百姓吃饱了,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

抑商,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老百姓农闲时做出来贴补家用的那三瓜两枣,也不是因为什么无奸不商纯粹是为了防止那些地方豪族们借此敛财坐大,威胁皇权。

历朝历代,都是鼓励各地开办集市,允许百姓在集市上自由交易的,甚至很多朝代对于这种市税的定额都很低,这算是增加百姓收入的一种办法,朝廷只会鼓励,从来不会禁止。

朝廷真正防的,是大宗货品的交易,而往往能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百姓。

这样的人,不给他打成商人,从根上断绝他们进入仕途的可能,皇帝怎么能安心呢?!

因此吧,张溪建议提高商人地位,发展商业的想法,第一时间遭到了刘巴和诸葛亮的劝阻。

所以说啊,那些一穿越回古代都想着要发展商业来代替农业的前辈们,大概率脑子都不怎么样也不想想,国家财政收入再多,地主阶级再富裕,你却没有足够的粮食让百姓吃饱,管屁用。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张溪顿时息了好多的心思包括但不限于,发展羊毛产业,派兵凿通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等等。

这些事儿,可以做,但不是现在。

如今三国鼎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平定天下,让国家安定下来,然后才能去考虑那些事儿如果现在就搞这些事情的话,徒耗钱粮不说,就算成了,带回来的金银,也无法让治下百姓提高生活水平,只能凭白的让那些世家拿走大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