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奇葩取士(2 / 2)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刘备做人不厚道啊。
你没当大汉天子那会儿,尚且知道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如今才当了三年的皇帝,就摆架子,弄个什么考试,让天下贤才去应试?!
做梦去吧!!!
这,就是如今世家对刘备的“长安取士”嗤之以鼻的最大原因。
当然,有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人心动了。
辣么大一个关中啊,四十六个县啊,要甄选官吏,甚至是上到州一级的佐官,下到县令县尉,几百个职位的空缺呢。
你们大世家是无所谓,自己在本州都已经吃的盆满钵满的了,可很多中世家们,他们的利益谁来保证,他们的生存发展,难道就只能维系在依附大世家一条路上么?!
大世家们对刘备的“长安取士”嗤之以鼻,那不是正好,少了这些大世家出身的子弟,大家都是中世家,甚至是跟寒门子弟竞争,那多少也是一条出路啊。
只要能当上了官,有了上升通道,谁知道将来自家能不能出个三公?!
就算不出三公,只要连着几代出州郡高官的子弟,自己的家族也能实现一个台阶的飞跃,从中世家成长为一方大世家到那个时候,谁会笑话谁?!
中世家这么想,寒门子弟就更别说了。
以前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世家,通过世家的推荐给州郡主官入仕,能在州郡内当一方佐官就已经是高光时刻了,大部分的寒门子弟,甚至一生都没有入仕的机会。
可如今,他们虽然还需要世家的推荐信,但好歹可以凭借考试成绩来决定自己的前途,而不是一昧的通过讨好世家来获取上升通道这已经是让他们很满意的变革了。
因此吧,不同于大世家在冷嘲热讽,以及中世家的权衡利弊,寒门子弟如今已经开始想办法找人托关系,要推荐,然后准备启程前往长安了。
这是世家和寒门之间的反应,具体到官方的反应,倒也有些意思。
当刘备“长安取士”的消息传到江东的时候,孙权在公开场合嘲笑刘备,说刘备“一世英名,临老糊涂”,还说“世间焉有不取德行,以试决才之理?!”
一方面,孙权确实觉得,刘备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有得罪世家的风险。
另一方面,孙权很清楚自家内部的这些事儿,不管是淮泗集团,还是江东世家集团,他们其实都是世家出身。
孙权要是敢觉得刘备的做法很不错,那估计连淮泗集团都不会再支持孙权,更别说一直有点桀骜不驯的江东世家集团了。
因此,孙权说这话,纯粹就是嘲笑刘备,觉得刘备是真的老了,现实是什么样都看不清了。
而曹魏这边,曹丕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在洛阳朝会上,也是狠狠的嘲笑了一把刘备,说刘备“自断其根,不足为虑”了。
但私下,曹丕找来孙资和刘放这俩狗头军师,认真的研究了一下,是不是有效仿的可能。
顺带一提哈,虽然两线战事都结束了,但曹丕并没有返回邺城,而是一直常驻洛阳,还把朝廷班底给搬到了洛阳,一副要久住的架势。
这方面,曹丕还是体现了大魏天子的魄力和担当的。
之前丢凉州吧,好歹有关中三辅和长安在前面挡着,曹丕回邺城也没人说什么。
可现在连长安都丢了,曹丕要是再回邺城,就给人一种怕了刘备的感觉,这上面的政治失分是很大的。
再一个,曹丕也不是没有脾气的人,他虽然胆略没法跟他父亲曹操比,但政治眼光还真的不差,知道自己现在绝对不能再退了,再退的话,大魏的人心可就不好说了。
因此,在刘备已经占据了长安,距离洛阳只有九百里的情况下,曹丕愣是没有退缩,反而常驻洛阳,在洛阳处理朝政。
说实话,其实曹丕心里也虚,但这时候,他真不能退,只能硬着头皮硬顶。
好在刘备在占据长安后,也没有了继续东进的余力,而随着曹魏青徐战事的结束,曹丕也有了余力来拱卫两关和中原,一时间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曹丕消停了没两天,就接到了刘备“长安取士”的消息这事儿,虽然曹丕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性,第一时间对刘备表达了批判,但私底下,曹丕还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削弱世家话语权的好办法。
就像蜀汉的那个三省六部制一样,虽然看着离经叛道,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提高国家行政效率的好办法如今的大魏虽然表皮依然是三公九卿制,但实际上,里子跟蜀汉差不多,曹丕对各部的责权重新进行了划分,也是各管一摊,互不统属,本质上也是三省六部制。
现在这个取士方式,曹丕觉得吧,其实也不是改改,然后拿来自己用。
毕竟,这个取士制度,跟九品中正制,确实看着很像。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