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单挑(1 / 2)
有一说一,徐庶的例子,举的很巧妙,也非常的有说服力比起邓艾那个直接说关羽不懂“为将之道”的话术要巧妙的多。
但关羽还是听不进去。
还是那句话,三观不一样,双方讨论的重点就不一样,根本说不到一起去。
关羽也承认,徐庶的话是对的,但这跟他答应跟张辽单挑并不冲突啊。
如果说啊,这事儿,是张辽主动提出来单挑,那么徐庶这么说,关羽倒是可以接受,然后就像之前张辽拒绝自己那样拒绝张辽。
但单挑这事儿,是关羽先提出来的关羽的内心,自己就过不去那个坎。
再一个,关羽一身,以信义为著,如今为了所谓的大事,就让他放弃信义这不是关羽能做出来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华容道一折,明明是罗贯中杜撰的,但偏偏大家都相信这是二爷能干出来的事儿。
毕竟这位是真的放弃了荣华富贵,千里走单骑,投奔当时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的刘备的。
这样的人,如果真把他放到华容道上去,他真的可能为了信义报恩,放曹操一条生路的。
难道关羽不知道,有些事儿不去做,就可以更容易的光复汉室么?!
关羽其实知道,但有些事儿在他心里,是不能不去做的。
再一个徐庶这例子举得吧,多少也有些问题。
韩信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的人,但咱们的二爷,那可是真的因为杀人而隐姓埋名,迫不得已逃离家乡十几年的人物。
十几年颠沛流离,连真名实姓都不敢漏的二爷,对韩信的处境是非常理解的,但对韩信这种忍辱负重的行为,实在没有多少认同感。
大丈夫当世,当快意恩仇,征战疆场,当马革裹尸而还胯下之辱这玩意儿算个什么玩意儿?!
谁说杀人犯就不能建功立业了?!
再一个,这话换成诸葛亮来说,那二爷说不定还有点认同感,可你徐庶我说,早年因为给朋友报仇杀人,而不得不改名换姓的人,也是你吧?!
怎么你那时候就不知道为了兴复汉室就忍辱负重一下了呢?!
淮阴侯韩信能做的事情,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既然伱自己都认为有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现在又有什么资格来劝说我呢?!
所以啊徐庶这话,二爷根本就听不进去。
有一句话,徐庶是真的没有说错——军中之事,唯仗大将军一人耳。
关羽是大汉的大将军,同时也是荆州方面军的最高统帅,南阳方面的战事,确实是他一个人决定的。
如果关羽真的决定去做某件事,哪怕是徐庶,也只能是委婉的劝谏,劝谏不下来,徐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因此,徐庶等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给张辽写回信,双方约定,三日后,大寨门口,单挑决胜。
你要是从看热闹的角度来想,两位天下名将单挑决胜,不管搁什么时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可对双方将领和当事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这是事关整个南阳战局胜败的关键一战,谁胜,谁就能在南阳战事上占据上风。
没啥大局观的兵们可能还会想看热闹,但不管是大汉阵营还是曹魏阵营,中级将领对这事儿,都是忧心忡忡的。
也搭着两边的阵营里,主帅的亲信家眷实在是太多了你让关平,张虎这些人,怎么能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自家父亲要跑去跟人单挑这件事儿?!
可张辽也好,关羽也好,都是天下名将,已经约定好的事情,是不可能再更改了。
因此,三日之后,两军阵前,二将骑马出列。
两人都是身穿全套明光铠,所不同的是,张辽明光铠下着黑袍,而二爷嘛,明光铠下是一身青不是绿袍哦,是青袍。
青出于蓝的那个“青”,也就是深蓝色。
张辽胯下追风驹,掌中亮银枪,虎目圆睁,威风凛凛。
二爷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刀,凤眼微闭,令人胆寒。
两人在两军阵前,拉开阵势,既不叙旧,也不答话,只待二人勒马而定,互对一眼,不约而同的催动战马,直扑对方而去。
如此直接的单挑,顿时把临阵观战,同时为防万一的众将的心给吊了起来。
两马交错之际,张辽率先选择强攻,一枪刺出,直取关羽胸口要害,而关羽也毫不慌张,举刀一撩,磕开张辽刺出的长枪。
第一回合,到此结束。
这一回合,双方都是在试探,因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张辽的强攻并没有尽全力,而关羽的格挡也没有带后招。
经过一番试探后,两人都对对方如今的武艺,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都不好惹。
张辽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羽的力量应该会有所下降,但事实上,从一回合交手的过程来看,即使关羽的力量有所下降,那也是下降的有限。
而关羽也发现,这些年张辽身居高位,但武艺却没有落下,反而是越发精熟,对战机的把握也出色了不少唯独就是力量上,终究还是差了自己一些。
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但同样的,双方也有落败的可能不可大意。
经过这一回合试探之后,张辽和关羽不约而同的深吸了一口气,紧了紧手里的兵刃。
张辽脸色凝重,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而二爷二爷终于是睁眼了。
没有任何人发号施令,但两人就跟约好了似的,同时爆发出一声大吼,再次催动战马,双方再次交战。
胯下战马,再次开始提速,冲着对方呼啸而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