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69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 / 2)

加入书签

“不过,幽帝的野心还是真的可怕,这才是真正的千秋霸业啊!幽帝掌握的第四法印,就是一个对抗天道的杀手锏,掌握这种优势,他是有逆天成功的可能性,一旦他带领大幽王朝渡过春秋大劫,取代无上真龙,重新建立一个远超神庭的势力,其势力立即暴增、狂增、劲增!

这个恐怖势力会向外辐射,建立永恒不变的统治圈,从此以后无限壮大,无比强盛,谁也无法挑战,如此的可怕存在,天下间还有什么可以抵挡……这世间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了!?”

石佛似乎是看穿他的所思所想,笑着道:“幽帝的设想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可是,要无止尽的维持第四法印,就算是佛祖再生也办不到,他要真的能够办到,那天道也奈何不了他。

不过,你想要借助第四法印炼化天雠神兵,指望幽帝是办不到的……照我看,他因为意图逆天行事,受此界天地压迫排斥极为严重,就算你去找他,幽帝也不会为你出手,耽误他的大事。”

“你不是也会第四法印吗?”

贺平反问一句。

“我的真身早已陨灭,现在所存不过一道过去身。”

石佛平淡地开口:“第四法印一出,无我、无常,寂灭,皆归于万有实相空性,这道过去身也保存不下来,非我不能,实为不愿。”

“那你说了这么多,不是在说废话?”

贺平非常的无语。

按石佛的说法,去找幽帝求他帮自己炼化天雠神兵,那与送死又有什么两样?

其次,他也不清楚石佛为什么要提第四法印这件事,就算是石佛也不可能牺牲自己的这道过去身,帮助自己炼化天道烙印,炼化这件神兵。

“我可以教你第四法印一实相印。”

突然,石佛这么说。

“你不是过去有说过,自己不会传授我《三法印》,为何现在又有这种说法?”

贺平有些疑惑。

“我并非不能传你,而是接任石禅寺主之位时,就立下誓言,绝不将《三法印》轻传外人。过去,石禅寺之主,因为轻传于门下弟子,造就了一场大难,引发滔天祸患,他也意识到了天意秘惜,这等法门不可轻传非其人……”

石佛叹了口气。

“《三法印》实为佛祖亲传,我也不愿意破此誓言,不过,第四法印乃是石禅寺中的高僧大德,参悟大乘佛法领悟出的法印,并不属于佛祖亲传的三法印,那我传授于你,倒也不算破誓。”

“还有这种便利的方法吗?”

贺平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实际上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容易。”

石佛笑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三大法印是当佛祖领悟的,至于第四法印,佛祖虽然没有传出来,但是以佛祖的智慧深度,莫大法力神通,自然已经领悟,只是没有散播出来,怕的就是遗患无穷。”

“第四法印就是融汇前三门法印,以此为基础,领悟常乐我净的解脱之道,没学过前三门法印,也学不会第四法印。这也是石禅寺一些前辈大德们经过讨论、争辩、分析,还有实修得出的结论。”

“正常来说,要先从三法印入后,之后才能掌握第四法印,但是我在修炼三法印后,也发现一个取巧的方式,我觉得,你可以透过这一方式,领悟第四法印。”

他淡淡地道:“当然,我只传了你第四法印,若你日后能够通过第四法印,反推前三门法印,那是你的事情,就不能算我破誓。”

石佛,你这是玩文字游戏!

不过换成是贺平也不抵触,《三法印》是佛门一脉最古老的传承,是由佛祖亲自传于门下弟子的入道正法,而这第四法印,恐怕也是当初幽帝会攻打石禅寺,覆灭大幽五大禅院,追杀诸多僧侣,为得恐怕就是要夺取这第四法印。

“石佛,你又要如何助我修成第四法印?”

贺平追问他。

“事实上,以你的心性和资质,并不符合修成这门法印的基础……你贪欲过重,极为自我,要修成第四法印,要舍生求生,有牺牲我求取大我的利益众生之心。”

石佛解释道:“佛祖能够悟道,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佛祖慈悲深重,心怀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之心,他一觉悟,便能超凡入圣……倒不是我窥你,只是如你这类人,想要领悟无尽大悲之心,那是难如上青天。”

他轻咳一声:“佛说众生皆有佛心,可是众生之中,也有一阐提者,不具信,断善根,贺平,你天生就是这种人……你们这类人难以通过后天熏习,悟通佛法真谛,因为一阐提者,生来极重自我的根性,导致其缺乏对佛法的信心,也无法解脱成道,所以,用常规手段,根本无法让你领悟三法印或是第四法印的奥妙。”

“我有一具仙胎。”

贺平想要争辩。

“没有用。”

石佛摇了摇头。

“仙胎依然是你的身外化身,无非是心境上少沾尘埃,莹彻无碍,悟一悟水月禅院的禅法不碍事,可是第四法印需要的同体大悲之心,你根本无法体悟,为此,我只能传你一门特殊的法门,方便你修成无盖大悲的心境。”

按照石佛的说法,佛悲殊胜,悲心广大无尽,这是人的心灵层次的修为,不是靠智慧洞彻就能领悟,就算是石禅寺的诸多高僧,其中也有很多人,终生也悟不出这种心境。

“我会传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法’,唯有此法,能够点化你身中的另一个你。”

石佛不紧不慢地开口:“唯有换成是‘他’,才能够无痴无嗔,无舍无求,圆证菩提,领悟那种如佛祖一般纯净利他的慈悲之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