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9章 郑森接收水师人马(1 / 2)

加入书签

马尾港郑家水师驻地。

中军都督洪旭,跟随郑芝龙多年,属于郑芝龙帐下为数不多的智勇双全大将。

虽然郑芝龙信任洪旭,但还是安排了族弟郑芝鹳,在军中也只能担任副都督。

并任命了族侄郑泰等为总兵官,协助统军。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郑家军,就是一支家族性质的军队。

洪旭即便是中军都督,也无法执掌大权。

其次洪旭与郑芝龙的老乡,属于一起创业的兄弟。

这也是他能够执掌兵权的原因。

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同祖同根,乡党也是其中重要的关系之一。

福州城夜里的战斗,因为结束的太快,加上朱云飞事先布置,封锁了出城道路。

因此,福州城沦陷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走漏。

至少,在一日中午,郑森兄弟几人,骑马赶到马尾营地时,洪旭、郑芝鹳、郑泰等人都还不知道情况。

为了顺利接管兵权,早上出城的郑森,也是做了一些准备。

比如他去见过父亲郑芝龙,承诺会照顾家中兄弟姐妹。

并会保证他的安全,前提就是郑芝龙,写一封降表,下令郑家水师人马,接收郑森的统率并归降朝廷。

也正是得到父亲的亲笔书信和降表,郑森对于此行,也是信心十足。

至于带着父亲的军队,继续反抗朝廷,郑森有没有想过呢?

当然有想过,但对于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他第一时间就抛到了脑后。

不是他不敢,而是心怀忠义的他,不允许他这么做。

其次,他也不忍福建百姓,遭受战乱之苦。

如今大明正在遭受建奴异族入侵,心怀忠义的他,深知民族大义为先的道理。

岂能为了个人的利益,去做那损害民族的事情呢?

还有一点,郑森对于朱云飞的信任和器重,让他体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士大夫最高的荣誉,不就是能够为知己者而死吗?

郑森从饱读诗书,所以他的骨子里,从来没有人为自己是武夫。

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文人。

“大哥,前面就是马尾营地了,您真想好了,要带领大军,归顺朝廷吗?”

马背上的郑渡,眼看马尾大营在望,有些担心的驱马来到郑森身旁问道。

“二弟,三弟,大丈夫一诺干金,岂能更改?”

郑森一脸坚定的看着两个弟弟,正色的说道。

“再说父亲和族人,如今都在朝廷手中,难道我们要放弃父亲和族人不顾吗?”

“待会回到营地,你们二人务必随我,说服族叔(郑芝鹳),堂兄郑泰。”

“只要二人答应,洪旭见到父亲书信,必然不会有意见。”

郑森如今虽然只有二十二岁,相貌堂堂,气质儒雅的他,能文能武,已经颇具大将之风。

郑家族人的情况,他也是心知肚明。

就拿他叔叔郑鸿逵和堂兄郑彩来说,二人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

但郑森看得出来,这两人常怀不臣之心。

这次父亲郑芝龙匆忙叛乱,与郑鸿逵和郑彩的挑唆,可绝对分不开关系的。

正如郑森对弟弟所言,只要说服了郑芝鹳和郑泰,军中的其他异性将领。

就不会反对,重新归顺朝廷。

毕竟郑家的水师人马,都是福建本地人,所有族人都在福建。

将士们可以乘船出海,可那些家人不可能跟着走。

一旦跟朝廷彻底决裂,朝廷的兵马,虽然一时难以出海追击。

但朝廷完全可以抓捕将士们的家眷,定罪捕杀都有可能,要是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军心大乱。

所以无论如何,郑森都不希望,郑家的水师人马,站到朝廷的对立面。

因为郑家隶属朝廷,朝廷代表大明正统。

而不是满清建奴的朝廷,这是两个本质区别。

这也是郑森在历史上,宁愿看到父亲被杀,也不愿意投降满清清廷。

宁愿孤悬海外,也要坚决抗清的原因。

郑森兄弟三个,来到马尾大营外的消息,立刻就惊动了大营的一众将领。

手持郑芝龙军令的郑森,端坐马背之上,面对众将的目光,从容不迫的他,高举军令喊道。

“奉家父南安侯之命,前来接管马尾大营。”

“现在我命令,各营游击以上将军,前往中军大帐听令。”

“半个时辰未到者,军法处置。”

前来迎接的中军都督洪旭,虽然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但还是连忙拱手拜道。

“请大公子放心,未将立即安排众将听令。”

“洪都督,安排人,带我去见郑芝鹳和郑泰。”

郑森目光扫了一圈,没有见到郑芝鹳和郑泰,随即沉声说道。

“来人啊,立即为大公子引路。”

正在大帐午睡的郑芝鹳和郑泰,见到郑森突然而来。

二人也是吃了一惊,因为二人都知道,郑森反对郑芝龙叛乱,被软禁在城中宅院之内。

这个时候郑森手持军令而来,其中必然发生了变故。

“堂叔,堂兄,这么这副表情?”

郑森看着二人吃惊的表情,淡淡的笑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