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六十二章 叛乱(1 / 2)

加入书签

楚行这一次北上,除了携带了虎贲军和第四兵团主力外,也是携带了大量重臣北上,毕竟亲征要去,但是政务也不能停下啊。

值房值班大臣,这一次就是来了四个,而赛八仙则是带着另外的三人留守金陵城。

此外,为了确保后方的安全,楚行在临走之前,也是紧急对留守江南的第四步兵师以及几个混成团进行了人员调动,陈二牛再一次被他捧了起来,被任命为南直隶卫戍司令,所有南直隶范围内的军队,都是尽数归他管辖。

而陈二牛背后是谁?

是楚行本身啊!

由陈二牛坐镇后方,楚行也算是放心。

而第十步兵师以及几个混成团里的主要军官,也都是清一色的讲武堂毕业的军官,有几个甚至是楚行比较欣赏,亲自教导过的童子军学生,在私下的场合里,这些人有资格叫楚行一声老师的。

偌大的大乾王朝,海陆军将士无数,虽然说讲武堂的学生都算得上是天子门生,但是真正接受过楚行亲自长期教导的,却是基本都是童子军的学生,而其中有资格在私下场合里叫楚行一声老师的,不会超过三十人。

由此也是可以看出,楚行虽然北上亲征了,但是在后方还是留下了后手,避免出现意外。

虽然说出现意外的几率不会太大,但是总是要防备着啊!

楚行的船队抵达城外的码头后,人还没有下船,李大虎就是随同一个军机处军机登上了御船,单独面圣。

十多分钟后,楚行才是出现在众人将领的视线之中,只见他从船舱里走了出来,穿着他所特有的金丝龙纹将官常服,没有佩戴军衔,腰间悬挂的也不是大乾将领们常用的指挥刀,而是一柄宝剑,带着黑色的皮手套,脚踏长筒皮靴。

当楚行走出船舱,踏着红地毯上了岸后,前方的一群将领们齐齐是拱手行礼,拱手礼,此乃大乾军方的明文规定的正式军礼。

再普通场合下,身穿戎装的军人面圣时,以军礼代替跪拜礼。

同时规定,除了在大朝会等正式场合面圣需行跪拜礼外,其他时候,军人一律不允许跪拜,尤其是们明明文规定,面对上级官员时,不许行跪拜礼,一律以军礼替代。

行礼的同时,众多将领们也是齐声高呼:“臣等叩见大王恭安!”

楚行看着连续数次行礼的众位将领们,神情不变,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带着黑色手套的手略微抬起,然后轻道:“众爱卿平身!”

他说话的声音自然是不会很大声的,只有身边几个人听见,而外面几乎上百人的军官们自然是听不清楚的,但是一旁的军机却是立即朗声唱道:“大王有旨:‘众爱卿平身!’”

此时,众人军官们才是齐齐放下拱手礼!

随即,楚行在李大虎的陪同下,一一接见了多名准将以上的将领,以及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团长,每个人都是简单的说了几句话说,以鼓励为主。

而这些将领虽然在外人面前,那已经是权倾一方的大人物了,但是在楚行前面,却是表现的如同一个孩子一样,当楚行握住了一个因为作战负伤,只剩下右手的年轻上校的右手时,说了一句:“爱卿辛苦了!”

这个年轻上校眼泪瞬间就是流了下来,说话都是有些激动:“臣……臣不辛苦,为大王而战,那是我辈军人的荣誉!”

着大乾王朝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楚行在大乾王朝内部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已经是高到了神化的地步。

要知道,楚行带着大家从一个个山沟沟里走到今天,其战果着实让人不可思议。

把大乾王朝带到今天的楚行,其威望之高,那已经是超出了寻常人的想象。

哪怕是名声在外,堪称大乾第一将领的李大虎,在楚行面前,也是乖乖的一句大话都不敢说,更加别说那些中后期才爬起来的新生代的中高级将领了。

而且里头有一点很重要的还是,如今大乾王朝里,中高级将领绝大部分都是讲武堂出身,早年土匪出身的老将们,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不外乎就是秦去疾、陈二牛、贺九牛这三人,而剩下的还有部分是前明降将,比如说钱进,他就是明军降将,骑兵将领吴三桂也是。

但是这几人,在如今的大乾王朝里,已经不是主流了。

如今,李大虎、陈先赟、李青山、程副业、陈二黑、李岩等人,才是大乾陆军的核心将领,而他们都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清一色的讲武堂出身,妥妥的天子门生。

而少将、准将级别的那就更多了,校官那就更多了。

大量的讲武堂学生占据高位,这也是楚行掌控军队的主要支撑,如果没有这些讲武堂的学生们,楚行想要掌控庞大的大乾陆军和水师,难度还是要加大不少的。

楚行握住手的这个年轻上校,毫无疑问,也是讲武堂的学生,而且还是比较后期的学生,这些后期的讲武堂的学生,和楚行的关系更加复杂一些。

一方面是君臣关系,而另外一方面又是师生关系,当看到此人少了一只手,却是依旧一身戎装出现在前线奋战,楚行自然是不会没有任何的表示,亲自握住了他的手,说了一句爱卿辛苦了。

简单的一句话,里面也是包含了楚行的一丝愧疚了!

身为上位者,楚行这么多年来早已经是学会了看淡生死,前线将士们的死伤,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数字而已,去年的江北一战,第三兵团前后死伤将近八千人,阵亡就是超过了五千。

安庆战役里,第二兵团也是先后死伤了不下三千。

而同一时间里,其他战线也是偶尔会爆发中小规模的战事,累计死伤也有几千人的。

如果全部算起来的话,去年冬天,大乾陆军里伤亡总数已经是到达了一万多人!

但是这一万多人,在楚行看来,不过是纸面上的数字而已,伤亡了那么就补充新兵上去。

但是现在,亲眼看到自己教导出来的讲武堂学生在战场上负伤,而且还是被迫截肢,只剩下了一只手,这一瞬间,楚行也是有些愧疚的。

但是这一丝的愧疚,也只是持续了短暂的一秒钟而已!

要带领大乾王朝统一华夏,带领华夏崛起,这个过程里不可避免会有大量牺牲,楚行对此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城外的简单接见,很快就是结束了,然后楚行在众多臣子的拥护下进城,并入住临时行宫内。

说是行宫呢,但实际上这之前只是一个富商的宅院而已,条件自然是无法和金陵城的王室别院相提并论的,但是楚行是来打仗的,又不是来享受的,所以对此也是没有什么不满。

入城当天,楚行按照惯例,宴请了群臣,不过战争期间,自然是不会喝的大罪,不管是楚行还是群臣们,都是浅尝即止。

次日,楚行召开御前战略会议,参加会议的不仅仅有陆军将领,水师方面的将领,乃是内方面的文官们都是参与了。

会议上也没有说什战略方向之类的事情,主要还是开一个动员会议,统一思想,鼓舞鼓舞士气。

随后,楚行就是一身戎装的亲自视察第三兵团各部,视察的过程中,让楚行比较欣慰的是,第三兵团虽然北上作战大半个月里,但是将士们的精神士气还是比较饱满的,大半个月的持续作战,并没有给第三兵团带来什么麻烦。

当然了,这也和明军主动收缩,第三兵团并没有在这大半个月里打过大规模战役有关。

之前的北上,说是作战,更不如说是武装行军。

然而接下来的北上,却是不一样了,根据侦骑汇报的消息,再结合军情司传递回来的各种情报显示,崇祯皇帝已经是亲自坐镇安平镇,并且山东明军乃至部分原先在河南的明军已经是尽数汇集于此地,总兵力不会少于十万人。

另外,蒙古人的骑兵主力已经是尽数抵达,出现在了安平镇西南方向的范县一带。

八万明军和五万蒙古骑兵,已经是在这一带摆开了架势,大乾陆军继续北上的话,就会和他们相遇,到时候,一场大规模的决战必然会爆发!

目前进军山东的大乾陆军,有第三兵团的大部分主力,大约五万人,此外楚行也是带了虎贲军一万五千人,第四兵团两个师以及炮兵等三万人,另外如果算上水师的运河舰队的数千官兵,那么总兵力刚好十万。

单纯说大乾和明军的兵力对比,是一比一,创下了历次大规模决战双方的最小兵力对比。

但是这里头却是有着极大的变数,那就是同样是十万兵力,但是人家明军里有着上万骑兵呢!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旁边还有五万蒙古骑兵呢!

而蒙古人的骑兵,比明军骑兵更加精锐,说起骑射,人家蒙古人才是玩骑射的高手,人家自幼就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马术娴熟那是不用说的,而且箭术也是相当了得。

此外,蒙古人的骑兵还有一个很大的战术优势,那就是他们的骑兵清一色的单骑双马甚至三马,机动能力,尤其是长途奔袭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明军骑兵,而大乾的骑兵就更不用说了。

大乾骑兵马匹奇缺,一直都是单骑单马,不到冲锋作战的时候,那是绝对不会骑马的,甚至行军的时候,连行囊包袱都是骑兵自己背着走,为的就是保存战马的体能。

这一次作战,重点就是如应付明军和蒙古人的骑兵,毕竟对面的骑兵总数加起来超过六万骑,这一个搞不好,哪怕是己方枪炮再多,那也是要造成大麻烦的。

为了对抗对面的骑兵,大乾陆军的众多将领和参谋们,也是没有闲着,苦思冥想是提出了众多的战略构想。

但是众多的战略构想,最后都是离不开如何应对敌军的骑兵,尤其是该如何应对敌军的骑兵冲锋!

敌人有这么大的骑兵优势,肯定是会严重依赖骑兵作战的,而现在,大乾陆军就是要想办法如何用步兵对抗骑兵。

正面列阵对抗骑兵,这是肯定的,但是怎么列阵也是得讲究啊,四角方阵是要的,但是四角方阵只是步兵营级别的战术而已,这放到十万人规模的阵列里,该如何排兵布阵,那可是一门相当大的学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