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重兵围困,层层推进战术(1 / 2)
陈先赟虽然贵为兵团长,但面对秦去疾的时候,却犹如面对一座高不见顶的大山一般,他不得不放下内心的高傲,朝着他的背影行了一个工整的军礼。
不仅仅是他,陈先赟身边儿的一众袍泽也是一样的。
这一刻,陈先赟忽然觉得,思想教官说再多的东西,也没有这位年轻的秦将军的事迹更能震撼人心。
当然,此处的秦将军,并不是一群人,而是以他为首的一群人。
他们是真正践行者大乾精神,信守着大乾无所畏惧精神的一群人。
秦去疾是没有心情享受胜利的喜悦的,因为战争结束之后的青州府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灾民,急需他去赈灾。
而需要把握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的陈先赟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身赶赴主力部队。
这一场,大乾与大明之间的较量。
虽然大乾消灭了大量的明军,给大明的上下带来极大的震撼。
但同样的,大乾的损失也是极其惨重的。
单单是秦去疾手下饿死的士兵,就超过一千五百人,再坚持下去,怕是三军将士会尽数饿死,战死。
至于普通的百姓,虽然眼下并未统计完全,但是经过秦去疾估算,起码有两万余人被活活饿死。
如若不是,关键时刻,刘龙践行大王的战略,在西部战场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此刻,保不齐秦去疾已经要采取老卒的策略,跟大明的主力部队来一个玉石俱焚了。
如今的青州府城终于战事结束了,无数的家庭开始发丧,用一句满城缟素来形容也不为国。
满城都是嚎啕的哭声,秦去疾的眼角也被泪水打湿了。
他领着袍泽挨家挨户的施粥,心情的越发的沉重。
为何要挨家挨户的亲自施粥呢?ъine
因为饥饿,让很多人已经呆在家里,难以行动了。
可即便是这样,大乾的百姓也要坚持下去。
秦去疾不太懂国家要政,但是他想要让大王看看,让内的大臣们看看,大乾的根到底在哪里!
在秦去疾看来,大乾为了快速发展,而降低青州府的权重,是错误的!
青州府,乃至整个山东才是大乾的根基。
有这样的百姓,大乾什么样的对手不能消灭呢!
不过虽然饿惨了,但是好歹算是解了青州府之围,有效的拖延了地方的有生力量,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当青州府府城那边哭声一片的时候,陈先赟却是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西面。
虽然不知道刘龙那家伙是如何做到的,但是陈先赟知道,自己绝对不能让这支明军那么轻而易举的逃走。
必须追上去,给他们一个刻骨铭心的打击。
不然这支实力强大的军队,肯定会卷土重来,给大乾继续制造麻烦的。
但是陈先赟虽然率军追击了,但是狡猾的朱大典跑的更快。
早先在得知,大乾一个兵团的真贼猛然间杀入到了汝宁的时候,朱大典就已经察觉到了事态不妙了。
与征伐耿精忠等人的摧枯拉朽不同的是,与大乾的交锋,一切的一切,进城过于缓慢了。
用寸步难行来形容也不为过。
而进程缓慢,则意味着在战争的规则之中,速度和效率更快的一方势必会占据上风。
既然自己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吞噬掉青州府的伪乾贼军,那也就意味着敌军很有可能偷袭自己的粮道,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所以朱大典没敢有丝毫的犹豫,他第一时间派遣军中素有善战之称,且非常熟悉火器运用的张焘,带着大部分火器南下,希望依托强大的火力,打通粮道。
如果张焘部能够配合汝宁府守军击溃伪乾贼军,那么一切还算是处于掌控之中。
甚至于,己方还算是处于极大的优势之中,他甚至都有把握在将青州府的敌军彻底吃掉。
不过作为一个合格的前军统帅,他肯定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乐观之上。
相反,在张焘刚刚出发之时,他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一旦张焘不能快速打通粮道,那么前军就必须改变作战计划。
作为将军,保存实力,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与刘宇烈等人的保存实力不同的是,朱大典是真心要保存实力的。
他的备用计划就是,一旦张焘战事不利,他会立刻退兵济南府。
同时积极主动与朝廷沟通,命京师一带多余的兵马继续南下,尤其是将陕西、山西一带的兵马调动过来。
虽然湖广的粮草断绝了,但是只要敢于苦一苦百姓,那么就有机会从山西、四川方向获取粮食。
其实刘龙也好,陈先赟也罢,他们都不知道,所谓的湖广粮草后勤断绝,确实起了逼迫朱大典率军后撤的作用。
但是不致命。
真正致命的是,大乾军民地方救民会组织以及乡镇政府源源不断的坚壁清野政策,袭扰政策,情报部门暗杀政策。
让朝廷的兵马陷入了百姓的汪洋大海战争之中。
逼迫朝廷兵马不得不过分依赖后勤,一旦后勤出现任何问题,这战争立刻就进入一种没法打的状态。
不然按照朝廷大军以往的操作,后勤断绝了,抢老百姓就是了。
可现实条件是真的不允许啊,大乾的政权已经深入到了乡镇。
那是一种寸土必争的战斗。
当朝廷兵马下乡,下村去收集粮食的时候,早就收到了消息的乡镇官员,会立刻组织全乡的兵马撤退,并留下游击队跟朝廷兵马进行无休止的后方战场的战争。
朱大典其实自己早就烦透了这一场没有休止的战争。
他虽然每次给朝廷上书,都报喜不报忧,甚至也在努力交锋,其实他比谁都清楚,这一场仗到底有多难打。
即便是拿下青州府又如何?
大军继续南下,那边儿便是沂蒙大山了,那才是大乾真正的龙兴之所在。
大乾的兵马如果不能一战定胜负全部消灭,只要有溃兵逃入大山之中,这仗就几乎没办法推进。
所以朱大典才打定主意,在青州府较量,一方面想要消灭青州府的守城部队,一方面也想接着青州府守军做诱饵,吃掉来犯之敌。
待没有了主力部队之后,他再慢慢收拾地方,打治安战。
同时朱大典心里也已经开始在琢磨着退路了,因为作为对手,他真的非常了解大乾。
当前几天得知侦骑报告说张焘所部在汝宁城下遭到拦截,汝宁守军近万人崩溃之后,他几乎顷刻间就有了决断。
当时张焘虽然硬着头皮继续朝着汝宁城发起进攻,但是身在青州府的朱大典却是已经判断出来:粮道是彻底无法打通了。
因为即便张焘杀进了汝宁城,也是很难往外运输粮食了,顶多就是保住他自己而已。
这种情况下,朱大典根本没犹豫,就是做出了全军撤退的选择!
三军主力选择撤退,自然不是说解救畏惧,向河南汝宁府方向进军。
因为大军粮草已经不充足了,如果对方的指挥官胆子大一些,直接冲过来,跟大军较量一阵,那么就会跟尾随而至的山东方向的明军一道,形成夹击之势。
他们虽然兵力跟自己没有对比,但是在粮草稀缺的情况下,只要自己被耽搁三五天,那么三军将士就会直接崩溃给自己看。
基于此,朱大典甚至是连最后攻打青州府都是没有敢打了,当天就已经是带着麾下的嫡系主力撤退,第二天其他部队也是开始撤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