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三章 Magic spell(1 / 2)

加入书签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强大的国家,那里的臣民非常幸运,因为他们有个英明的皇帝和一个仁慈节俭的皇后。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皇太子虽然有聪明的头脑,却有残缺的身体,皇帝的其他儿子们看到了自己有机会,纷纷蠢蠢欲动。

然而按照东方的规矩,如果皇太子死了,也该立太子的儿子来当储君。

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皇帝成年的儿子们根本没有把这个规矩当成一回事。

皇帝娶那么多妾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储君,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联姻,那些妾家事显赫,有的是重臣的女儿,有的是前朝公主,每一个都那么野心勃勃。

但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于是这些人勾心斗角,彼此伤害,一家人虽然有血缘关系,却毫无亲情可言。

皇帝和太子都爱着皇后,可是皇后的身体却越来越糟糕了,佛教吸收了太多的钱和人口,几乎让那个强大的帝国没有军队,于是皇帝在建国后将道教立为国教,对佛教实行打压。

为了让皇后恢复健康,他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

皇帝和皇太子都伤心极了,但是皇太子的儿子这时出生了,新成员让这个悲伤的家庭有了一点希望。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皇帝想尽办法都没法管束他。

臣子们批评他过于奢华,和宦官玩乐,太子的乳母曾劝说过大臣们,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但臣子们依旧顾我,抱着被杀头的风险劝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太子立刻听他的。

后来皇太子开始宠爱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皇帝闻之大怒,将那个俊美的青年杀死,皇太子非常伤心,在宫中为他祭奠。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皇太子时,皇帝却沉默了。

他爱他的儿子,曾经对太子满怀希望,然而皇太子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在试图暗杀失败后公然谋反。

皇太子在经历了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后将自己走上了绝路。

这是许多富贵,并且允许非婚生子女拥有继承权的家庭经常面对的问题,分家、争夺家产,昔日亲情的伪装撕了下来,到了搏杀的时候了。

皇帝被国事和家事弄得心力交瘁,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可以供他逃避的地方,一个年轻漂亮,聪明伶俐的姓武的女孩。

人到中年往往就是这样,自己身边可以依靠的人一个又一个走了,只剩下一群要依靠自己的人,沉重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年轻又思想单纯的女人能让他放松。

皇帝很喜欢王羲之的飞白,他就教她怎么写,在教导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乐趣,于是怎么处理国事他也跟着一起教了。

甚至于,一些皇帝的诏书也由武才人草拟了。

武才人很得皇帝的宠爱,却没有生下后代,皇帝驾崩后这种低等级的嫔妃要被送到感业寺出家的,年纪轻轻的女孩谁愿意去尼姑庵,在皇帝的病榻前,她和新的太子眉来眼去,然而她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皇帝死后她被剪去了长发,成了一个尼姑。

她不想要这样的命运,她想挣脱,于是她找了一次机会,接近了自己的旧情人、新皇帝,将一首情诗交给他。

爱情是最适合女人的武器。

但有的时候它并不总是管用。

李治登上皇位经历了一番血腥的搏杀,他并没有历史和传说中那么软弱无能。

门阀代表的特权阶级需要削弱,在李淳风的预言中,将会有一个姓武的女人接替李氏,像长孙无忌这样“迷信”的大臣一定会竭尽全力阻止她成为皇后的。

借着这个女人,李治可以把顾命大臣给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立法的问题上,皇帝主张宽刑,长孙无忌却将法律当成铲除异己的工具,他尤其容不得前朝公主所生的皇子李恪。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李渊终究是杨家的臣子,这种“谋逆”得来的位置也容易被“谋逆”篡夺,因此在唐律里谋反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到了后期,武则天手下的酷吏们要是想杀人就用谋反罪诬告,本着有杀错不放过,武则天杀了很多人,这些门阀的势力也就被铲除了。

后来的计划果然和李治想的一样顺利,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他得了一种很重的头痛病,只有一个自称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能治。

关于这段历史波莫娜仔细研究过,李氏是不是有家族遗传病史,或者是和汉武帝一样深陷巫蛊之祸了。后来她发现李承乾的病症和小儿麻痹症很像,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那是一种传染病,罗斯福和德国的末代国王威廉二世都有。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却不代表成年人不会被传染,普种疫苗问世前几乎是无药可救的。

这种病的传染方式是接触病人或被病毒污染的饮食。病人在急性期可从粪便及其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病毒传播他人。

唐代有吃鱼脍的习惯,也许李承乾吃了身上带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鱼片,又或者照顾他饮食起居的人有无症状感染者,一个喷嚏打在他的食物上,然后不幸被感染了。

至于李治的病则颇具神秘色彩,武则天虽然后来和很多男人纠缠不清,甚至有一个男后宫,不过她最爱的可能还是李治,她很在乎他的身体健康。

她是个很喜欢修房子的皇帝,迁都洛阳以后修了宏伟的七天建筑,其中包括明堂。

明堂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风水主称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礼记》中有一篇“明堂位”,记载明堂的样式和礼仪,她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是她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的场所。

洛阳有明堂,那么长安的明堂在哪儿?

这种突如其来的灵感让她开始翻阅文献资料,在明德门外有先农坛,根据礼制,皇帝要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皇帝要从朱雀门出发,沿着朱雀大街来到南郊举行祭天仪式,但先农坛并不是明堂。

后来她又翻阅了资料,在唐长安更名为长安前它名叫大兴,在隋炀帝迁都洛阳前,隋文帝杨坚是在哪里祭天的?

即便是敦煌石窟里的资料也没有记载,唐帝国将杨隋的痕迹抹杀得非常彻底,除了残暴之外,杨家人好像没干什么好事。

她是后来翻阅佛教的历史才发现一点端倪,隋朝崇尚佛教,唐玄奘取经归国后要翻译经书,在大慈恩寺修好之前,他在大兴善寺呆的时间应该多一些,荐福寺是在唐中宗时才有的。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

在宋代的长安志中,整个靖善坊都是大兴善寺,这可是个不常见的现象。

靖善坊就在朱雀大街的旁边,唐长安外郭城靖善坊所处的那一排,纵列有九个坊,靖善坊处于第五,如果放在一个队列中,应该是领舞所占的位,于是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安善坊设置校驽场,同样在这个位置唐高宗设置了骡马市,武则天即位皇帝后,将骡马市给取消了。

周礼之中有射礼,以不中为美,校驽场则以谁射得准为优胜,唐代不仅大修了法典,还对周礼进行了修订,如果说安善坊的校驽场是某种射礼,那么安善坊以前可能是大兴城的明堂,李渊进城的时候,是否拆了那个前朝天子的标志建筑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