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无论生死,共饮此杯(1 / 2)
第10章无论生死,共饮此杯
(求订阅,求全订!)
京城乃天下第一雄城,人口百万,极为繁华,又是大乾朝政治中心所在。
此等优势,根本不是地方上的州府所能比拟的。
是以入京之后,陈晋一直想做点什么,最好能留点什么。
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扬名。
这个名,可不是功名。
会试功名,那属于主线发展,无需赘言。
除此之外,还有才名。
诗才文采,在江南等地,陈晋算是有名声,但到了北方,则是另一回事。
在士子文坛上,扬名绝非易事,可不仅仅说写出佳作就行了的,更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人捧。
没人捧的话,就算你写出花来,也成不了名士才子。
陈晋懂得这个道理,想起李太白的故事,其之所以能够在长安扬名,也是多亏贺知章的赏识,不遗余力地替他造势,才能打开局面。
否则的话,不知要煎熬多久才能出头。
陈晋可不敢与诗仙相提并论,他走的就是文抄公路线,扬名的目的,却是为了积累文气神韵罢了。
《立言篇》的文气神韵已颇具规模,但这个东西,怎会嫌多的?
真要用起来时,再多都不够。
陈晋也已敏锐地注意到,不管是那几篇词作,还是《三十三文集》,后续产生的文气神韵已经相当疲软,乏善可陈了。
这意味着潜力耗尽,快到了顶点。
很正常。
再能生的母鸡,那鸡蛋也有下完的一天。
况且在这方面,陈晋根本没有好好运营过。除了开始印出一批书放到市场上,后面都是放任自流,基本不管了。
文章诗词的传播,完全靠自来水。
这水流着流着,便容易干涸。
毕竟都许久没有新作面世了。
正常的文人,那可是时不时就有新作出来的,而且广结良朋,处处酬和题诗。
当发现了这个问题,陈晋就想着,在京城期间,是否要做点动静出来。
但并不容易,氛围太难,稍不注意,会祸出口出。
是以崔七昭屡屡问“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全篇,陈晋都不敢答应。
……
“书生,去不去?”
吃晚饭的时候,顾乐游又吆喝道。
“那就去吧。”
“如果你不愿意,明天我再来问……咦?你说去?”
顾乐游跳了起来。
陈晋笑道:“我亦非不近人情,去看看也好。”
“太好了!”
顾乐游拍手赞道:“我先去换身衣裳。”
很快,他穿戴一新地走出来,只是穿惯道袍,忽然换上长袍,乍然看着,有点不伦不类。
主要是个人的面容和气质不甚符合,穿龙袍不像太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大胡子,伱去不去?”
“不去。”
马生申的回答简洁有力。
于是陈晋就和顾乐游驾车出门:“道士,你可懂路?”
“没去过,但大概知道方位,何况那等出名的地方,随便问路,都能找得到。”
今夜天气寒冷,彤云密布。街道上行人不多,来去匆匆。
在大街上,马车不能快跑,只能慢行。
约莫半个时辰后,终于抵达传说中的八大胡同。
走下马车,抬头望见一片璀璨的灯笼,陈晋微微有些失神:这个时代的娱乐产业,规模已经做得相当大了。
在乾朝,勾栏风月,可不只是皮肉生意,那就太粗鄙肤浅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集合音乐、舞蹈、饮食等于一身,内容丰富,甚至思想导向都是十分正确的。
只能说万恶的封建社会。
“这位公子,可要停车?”
一个厮跑来,点头哈腰地问道。
这是负责泊车的,服务得相当周到。
陈晋与顾乐游步行,走过一座华丽的牌楼,往里走去,就是一条挂满灯笼的胡同。
八大胡同,只是统称,并非说只有八条胡同。各个胡同聚集在一起,犬牙交叉,最终形成这么一片生机勃勃的灯笼区。
陈晋注意到,那些挂在门外的灯笼皮上还写着一个个姑娘的名字,直如指引的明灯。
大大的门面,每一间里头都传出阵阵嬉戏欢闹的声响。
当下正是生意最好的时间段,看络绎不绝的车马便知道了。
这么多门面,不可能每一间都进去闲逛,顾乐游早有目标,就是伊红院。
在八大胡同里,伊红院属于排名前五的大勾栏之一。
“找到了,是这里。”
绕了一圈后,终于来到伊红院大门之外。
顾乐游松了口气。
此时突然有雪花飘落,竟是下雪了。
……
下雪了,纷纷扬扬,落在京城的外城、内城、以及皇城之中。
皇城东南方,一座废弃的大宅,后花园。
此宅的前主人为南玄王,一位皇室郡王。
但在武成兵变事件中,南玄王坚定地站在文帝那边,最终被满门抄斩。
南玄王府便被收归国有,但一直没有新主入住,导致荒废至今。
长久无人打理的缘故,后花园已是杂草丛生,显得荒芜。
突然间,一盏灯笼亮起。
灯笼挂在一处凉亭中,火光映照出一道挺拔的身影。
这人坐在那里,他好像一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塑像。
在他面前的石桌上,落叶堆积,却摆放着一副酒具,以及横放着一杆长枪。
此枪造型古朴,黝黑的枪杆上有红色的斑点,如同一朵朵绽放的梅花。
梅花枪。
枪的主人长发束起,绑一根紫色绸带,面目上却戴着一副老生面具,大块的红黑勾勒,肃穆而威严。露出的一双眸子精光闪现,犹如幽深不见底的星空。
随着灯笼点起,有脚步声响,一位身材魁梧的独臂汉子从径走出,来到亭子内。
他衣衫褴褛,竟是个乞丐。
正是同文会四大名使之一的狂丐洪有志。
洪有志一抱拳:“总舵主,人马都安排好了,今夜子时发动,攻打皇城。”
燕南飞忽问:“有成呢?”
“他应该正在赶来的路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