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章 关注(1 / 2)

加入书签

第八章关注

10级吨的k10试车成功后,简化缩版的k0就更简单了。

相比目前各国的火箭发动机,k10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

它的身上没有密密麻麻的管线,全部尽可能集中,体积也尽可能缩,技术标准还比同类型低一些,天生就是为了大批量生产准备的。

而按照传统路线,大多是在制造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几年后开始成熟的d增材打印技术。

不能说谁好谁坏,但简单的结构容易提高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因为有从南机院及其附属工厂调来的高级技师和教授,火箭各部件的制造速度陡然加快。

由于是第一枚实验性质,较少的零件可以直接手工制作,造出来的产品反而会比批量生产更精良。

至于一般而言难度较大的壳体和燃料贮箱,因为火箭直径只有5米,完全没有任何技术难点,多的是厂家能制作。

声称自己来开会的唐伟天也赖在了拖拉机厂,以参观和协助指导的名义整天东摸西摸。

郭申发现这个老头不简单,虽然穿着看起来像学术败类,但有极其深厚的航天知识,一问才知道人家的专业是宇航动力学。

航天局给予支持可不是客套话,而是确实有可能。

内容是一张几个教授围在半成品卫星面前的照片,配文则模糊地暗示要探索航天。

“不要妄自菲薄,南机院这些年的努力我是知道的,国家刚刚开放航天市场,民营企业这么积极也是好事。

“这又是哪个自媒体编的沙雕新闻?南机院怎么说也是老工科学校了,咋可能和拖拉机厂合作?”

“楼上细说”

“开玩笑好吧,学校的附属工厂都至少比拖拉机厂强吧?”

只要伱们确实是在认真做事,航天局可以给予一些支持。”

得到大领导默许支持的蒋校长思考半天,然后指示学校官微发了条博客。

几天后,一篇标题为“引领民营航天先锋,高校与拖拉机厂合作造火箭”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迅速吸引了大量目光。

“领导,严格来说只是他们的前身是拖拉机厂,现在已经不沾边了。不过我们也肯定经过了详细考察,绝对不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我们的项目也是半公开的,媒体和业内人士只要向我们报备,都是可以参观的。”

听到民营航天,电话对面长长地嗯了一声,明显这才是电话的真正目的。

刚好林炬这段时间也在水南机院论坛,立刻看到了有关这条新闻的帖子。

当时签协议的时候拖拉机厂还没更名,又因为时间很紧,所以就用了新远镇拖拉机厂的名字。

≈lss=≈adv≈≈g至于新名字他还没想好,毕竟作为有系统加持注定不凡的拖拉机厂,名字不能太草率。

但此举确实给了吃瓜群众们极大震撼,就连南机院自己的师生每次看到都得捂脸。

“喂?领导,我是南机院的蒋玉圭啊。”

林炬知道后眼睛都红了,一位宇航动力学的院士,要是能给他打工那该有多好,可惜差距太大没可能。

华国航天由于起步较晚,运载火箭谱系丰富度和生产能力并不强,而发射需求却是年年攀升。

这么一番解释,电话另一端的人已经相信了此事的真实性,也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什么,正经人谁看学校官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