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京都风云之六(1 / 2)
林天并不担心城外小队的安全问题,他们这些拥有自我意识的第四代超级中子星致密物质纳米躯体的智械战士,
躯体的基本单元纳米机械虫可以通过吞噬量子空间内携带的特殊能量金属自我复制,然后通过量子转换装置变身为巨大化的超级战斗体,
如果机械战士不敌这个新进化的变异兽皇,可以向主人求援,再不济逃命还是没问题的,
他立刻把这里发生的紧急情况向龙城的主人林天汇报了上去,好让主人有所准备,apbiqμνne
按照他的预算,涌向京都的兽潮丧尸潮绝对是个恐怖的数量,也绝不会是仅有这两波,
龙城的所有智械战士军团拥有自己单独的光量子通讯方式,始终处于战场信息共享状态,
所以复制体林天查阅了最近在外猎杀变异兽的机械军团情报,这才对新进化的变异兽有所了解,
这头新出世的兽皇,虽然体型并不算巨大,但是它进化出的超能力,战斗力却是提升了数十倍,
绝对不是以前的那些战斗力强悍的巨型变异兽能够相比的,机械战士想要猎杀皇者变异兽,必须得主人赐予他们更先进的高科技武器才行,
震撼天地的咆哮声,回荡在天地间久久不散,仿佛要撕裂这千疮百孔的大地苍空,强烈的声波把所有幸存者震的头晕脑胀,难受至极。
林天站在窗前望着下面一路小跑紧急集合的战士们在维持着地下城的秩序,街道上的慌恐的行人们不知所措,
好在惊天的咆哮只持续了几分钟,大地停止了震动,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整个基地安静了下来,还没回过神来的人们呆呆的站在原地,不敢妄动,
林天扫描了一下基地的情况,就进入了战场共享信息模式,他需要来了解更多关于变异兽的情报,
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就是不知道一向强大自傲的京都基地能不能渡过此劫。
而此时燕山深处五大家族的一座家族基地内,
在这座基地的最深处,横向延伸出一条三公里的通道,在这他们建立了一座庞大的生化实验基地,
基地内的特种防护罩内,囚禁着一头用最新太空病毒催化出来的大型生化变异兽,
这座生化实验室采用了电磁频谱,超频量子震动,重水全面包裹等多种反侦察技术,用来防御各种探测,
而且和物资储备生产制造中心绝对的隔绝封闭,就是防止生存基地受到波及,没有退路,毕竟生化基地的巨大破坏力他们比谁都清楚,
这头生化兽是由雷暴龙,变异章鱼,海兽巨蟒,风神翼龙,鲸鲨等八种地表最强变异兽基因融合了某些太空未知生物基因病毒,通过基因嫁接技术创造出来的新型生物,
这种未知的生物基因病毒是灾变前,米国在外太空火星上挖掘到了六具未知泰坦生物的巨型骨骸,他们就带回了地蓝星,
五大家族基地作为共济会在夏国的分会,自然有资格获得这些未知生物的基因病毒,
这头生化兽体型高120米左右,全身覆盖着一层油光滑腻的粘液,粘液下面是黑化的鳞甲,闪动着奇异的金属光泽,
擎天柱一般巨大的四肢,长着六只金钢利刃般的锋利爪子,
硕大无比的头颅犹如巨大化的人脸,吞天巨口长满了巨大的獠牙,寒芒四射,邪恶阴狠,额头上长着一只足有十几米长数米粗的银色独角,
背上长着两对铺天的黑色骨翼,骨翼足足有近百米之巨,上面长满了刺猬一样的钢质骨刺,同样滴落着恶心的粘液,
尾部是十八条犹如变异章鱼一样的巨大触手,触手上长满了倒刺,不知道有多长,足足缠绕了大半个身躯,
特种护罩外,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满意的看着自己的实验体,
其中有好几个是欧美派来的生化权威专家,遗传基因病毒专家,两大神王,他们都是超能进化者,
“博士,零号实验体成功了,它吞噬了三十万吨的核元素,火星超元能量晶体,高能粒子晶体,
如今的零号实验体可以吞噬任何高能辐射物质和能量射线,包括外太空的各种高能辐射元素,
它绝对可以称霸全球,统领所有变异兽,成为我们最大的战力,现在只有在夏国我们才可以为所欲为,不用躲躲藏藏,只要我们拿下夏国,我们统一大业就指日可待!”
“哈哈哈!它可是融合了数百种远古生物病毒,八种最强变异兽,六种火星未知生物病毒,
它的成功是我们最大的荣耀,伟大的主神在上,它会保佑我们的统一大业早日成功的!”
“可是,博士,刚才的那几声裂天咆哮,绝对是新进化的变异王者,它已经感应到了零号实验体的存在,
刚才它的怒吼已经引起了全球变异兽和丧尸的暴动,根据总部传来的最新消息,全球的变异兽和丧尸正在朝我们这里集结,
各位可知零号实验体失败的后果?
如果零号实验体不敌这个王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成了它的嫁衣,到时候谁也无法控制这头王者,而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将尸骨无存!”
一位神王进化者无情的给众人泼了一顿冷水,顿时让在场的所有人沉默下来,
零号实验体虽然强大,但是从未真正上过战场,谁也无法保证它就一定会成为新一代的王者!
而它失败的后果非常严重,在场的所有人将面对无穷无尽铺天盖地的兽潮丧尸潮。
还要面临京都上百万军队强大的攻击,纵使他们基地拥有超前的科技装备,也绝对难逃一死!
“神王下!这可不像你的风格,未战先衰,此乃大忌!一切后果我来承担!各位请放心,到时候会长会派人支援我们的,”
博士毫不客气的反驳着两位神王,安抚着在场的科研人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