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岳阳赋诗(1 / 2)
十日之后。
江南道,岳州城内
李太白三人渡舟南下,沿途倒也欣赏了不少美景。
孟山人此前来过几次岳州,正好一路上给二人介绍岳州的风物。
在他看来,虽然几人是专程为岳阳楼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错过岳州的其他美景。
若能一并游览,岂不是赚到了。
李太白与高达夫素来南北行走,对这荆州故土的风光大有兴趣。
……
月上梢头
洞庭湖畔,岳阳楼三层的别间。
一位眉发皆白的老者,面前坐着一个年轻道士。
虽说二人的年纪相差不小,但老者对这道士却丝毫不敢大意,举止间颇有几分敬重的。
此人便是辞官不久的张道济。
他年轻时曾拜岳州文士吴孟章为师,吴孟章在永辉年间写下一首《岳阳楼赋》,彻底奠定了岳阳楼的地位。
吴孟章本人也因此受到岳州文人的仰慕。
时至今日,吴孟章已经离世十余载,可他留下的词赋仍流传在岳州诸县。
张道济作为吴孟章的弟子,岳阳楼于他而言,更有了其他的意义。
只见他举杯敬酒,恭敬道:“白上人大驾光临,家师在九泉之下得知,也会大为欣慰。”
其实张道济这人不信鬼邪,更不信仙人。
但面前这位大唐天子亲封的道士,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的信念。
李常笑举杯回礼,轻笑道:“张丞相无需多礼。说来也巧,贫道今日见了丞相,还以为是吴孟章又活了过来,当真是稀奇。”
闻言,张道济手里的动作一滞,难以置信问道:“道长还见过家世?”
“在滕王有过一面之缘。可惜王安已逝,不然将他喊来,说不得可以续上当日的缘法。”
李常笑说着面露几分遗憾。
也就在一年前,王安也离开了人世,开元帝下旨追封其为“滕公”,算是缅怀当年名动天下的一诗一赋。
李常笑还亲往吊唁。
说起王安的离世,李常笑不仅没有忧伤,反而满是自豪。
毕竟他以一己之力,让这位本会英年早逝的人杰得以寿终正寝,并为大唐的盛世铺好了基石。
张道济作为吴孟章的弟子,当然听师父讲过当年在滕王的一段过往。
说起来,这《岳阳楼赋》最终能够写出,与当日之缘密不可分。
距离那一日,转眼间过去了五十年。
张道济从李常笑的话里听出几分异样,莫非对方还是当年之事的亲历者?
此事若当真,他张道济这晚辈礼行的还真不冤枉。
正在这时。
岳阳楼下忽然传来一阵嘹亮的笑声,瞬间打破原本安宁的意境。
张道济微微皱眉,抱拳一礼:“冒犯道长了,是道济有欠考虑,这就让人将他们驱赶。”
他这话也不是狂言。
张道济作为吴孟章唯一在世的弟子,与如今经营岳阳楼的主家颇有关联,他这一句话,当真是可以让人进不来岳阳楼的。
李常笑只是摇摇头:“来者是客,哪有赶走的道理。正好贫道坐的久也乏了,张丞相可愿意出去走走?”
张道济连忙答应:“一切听道长吩咐。”
随后,二人走出别间,来到岳阳楼三层的围栏前。
这楼是近于宝塔状,上窄下宽,透过雕花围栏可以看到楼底的情景。
直到这时,他们见到刚才那发笑之人。
是一个负着长剑,青衫白冠的男子,通身气度很是洒脱,让人一眼就忘不了。
张道济盯着这人片刻,忽然开口道:“老夫认得这人,他似乎是李太白?”
李常笑微微惊讶:“张丞相也认得他?”
“对,”张道济点点头:“当年这李太白行游长安,冲撞了我的车驾。一来二去,倒也有过数面之缘。”
言罢他感慨道:“是个有才学之人,可惜这性子过于豁达与放纵,倘若为官,难以作万民表率。”
张道济评价的这一点,李常笑也很赞同。
李太白恍若仙人不假,但也正因如此,世间从来没有仙人做官的说法。biνne
只因官为民本,若是百姓都想着学仙人,对国朝未必是好事。
毕竟仙人可以不食五谷,但凡人不行,他们久不进食便会饿死。
正当二人分说之际。
下方的孟山人察觉到目光,抬起头。
岳阳楼上,鹤发鸡皮的干瘦老者,还有一位气度不凡的年轻道士。
孟山人不认得那道士,可这老者他认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