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72 章 大明的本质问题(1 / 2)

加入书签

李树根蹲在白杨树下,掏出一包襄阳烟,正要塞进嘴里。

富有起来,不差钱了的李树根,已经舍弃了旱烟,甚至,抽的还是十八枚铜钱一包的硬盒。

这可是素有小华子之称,只有掌柜级别,才抽得起的名烟。

李树根能够抽这个,足见这个辞掉了石匠工作,转行跑了大车的家伙,获利有多么丰厚了。

当然,这都是朱由检一手操纵的。

他以军事为核心,将围绕军事运转的所有人,以利益,凝结成了一个整体。

下至各处工地、作坊内的底层工人,上至军将、勋贵、宗室、皇室,都是这张网的一部分。

朱由检用新大明的各项制度,形成了一张翻天覆地的网。

这个网的最外围,就是农民。

他们以粮食输出为表现形式,以遵守纳税制度为内在核心,成为了这张网,根扎大地的无尽触须。

而反过来,这张网只要还存在,就会庇护这些最不起眼的百姓。

这张网的内部维持系统——不仅独立,还与个人绩效挂钩的税务稽查体系,就会成为庇护百姓免遭贪官污吏迫害的工具。

而土地产出的粮食,恰恰又是维持这张网的关键支撑。

反过来,这张网的存在,必然是要开疆拓土的——自然又会为百姓提供无尽新土地!

如果简单来形容,这张网,就是朱由检魔改的“耕战商体系。”

在朱由检的计划里,这三者,会相互扶持、相互依靠,最终达到互为表里的状态。

虽然开拓出来的土地,最上层的利益获得方,是皇室和勋贵。

但是,还是那句话——土地,是要有人耕作的。

甭管谁拿走了税收,土地最终还是要交给农民来耕作。ъine

三十税一,也就是333的税收——这么低的税,最底层的那些农民们,能不拥护这张网吗?

而税务系统的存在,以及皇室控股大部分作坊,自然又能够保证商税按照毛利润10的份额,来缴纳。

税赋体系的正常运行,足以保证这套系统的完整运转了!

说实话,朱由检规定的税,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很低了。

当然,不能和大明比。

因为,大明明面上的农税,只有31。

不包括崇祯朝的晚明,更是只有197。

就算把崇祯的三饷加进去,崇祯朝中央征收农业税的税率,也没超过土地产出的35。

就算再加了劳役折银,也没超过土地产出的4。

而商业税,更是低的让人绝望,将盐、铁、木、钞关、税课司、海关……所有流通环节,全部税收加起来,占比不到海贸份额的1,甚至05以下!

如果用明朝商税,来对比全国商业市场,更是只有千分之一,甚至还达不到!

(注:以上数据来源,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先生《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税收。

或者说,这是朱家皇室,收上来的税赋!

而民间呢?

被人抢走了主导权,还有好果子给老百姓吃?

皇帝看大明,都是朱家统治的基础,都是大明的子民。

记住这个“子”!

而官绅看大明……

卧槽!

都是肥肉!

要知道,士绅官僚阶层,用各种手段抢走的大明土地,百姓租赁的代价——可是完全照着专项支出的庄窠田、军户田,去缴纳的!

被人拿走了的民田,却按照专项用地缴纳……

被豪绅抢走的田产,缴纳份额,与产出对比——高达六成,甚至——七成以上!

人都是逐利的。

人家连皇帝都弄死了一打半,还给你小百姓讲仁义?

仁义——是说给皇帝听的!

仁义——是写在书上的!

仁义挂在嘴边,手上全是血腥!

这就是朱由检下令,将税收比例,粉刷在墙壁上,还准许百姓可以持枪对抗的原因!

两相对比,如何选择,已经不用表白了。

老百姓不是傻子,会用双脚投票的!

朱由检明白一个道理,创业初期,可以靠着志同道合,说动(忽悠)一群人,毫无保留的跟随他。

但是,这种关系,难以持久……

或者说,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