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0章 太监们的霸业(1 / 2)

加入书签

李岩嘿嘿一笑:

朝臣会反对皇帝的政策吗?

对于皇帝的改革,已经得到特权的他们,岂会阻拦呢?

也就是说……

李岩看向了面前的报纸——

这些人,都是境外势力!

李岩判断清楚,当即不再迟疑,沉声道:

“喜公公,老生常谈的话题,自然吸引不了别人阅读的欲望。

他们背后的目的,我大致已经判断清楚了。

有件事,还要麻烦你的人来统计。”

“哎哟!

当不得李将军的麻烦!”

小喜子惊呼一声,急忙道:

“李将军啊,咱们都是给皇爷当差的。

有事你吩咐就是,哪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哩?

都是咱们的份内事!”

李岩笑了,随手扒拉出埋在报纸堆里的华子。

抽出一根,抛给小喜子,自己也点燃了。

他喷出一口烟雾,冷笑道:

“喜公公说的不错!

这些人……

咱俩联手,给他全部揪出来了!

你帮我统计一下,这种类型的投稿,作者都有那些人……

他们来自哪里……他们以前发表了什么……apbiqμνne

然后找到他以前的那份文章,和今日的这份文章,订在一起。

做好后,拿给我看!”

听到李岩的话,小喜子随手将已经划燃的火柴熄灭。

他将香烟夹在耳朵上,当即抱着一大摞投稿,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场所。

一众内监太监们,开始忙碌起来。

新闻署内。

李岩几口吸完了烟,徐徐吐出一股青烟。

随手将烟头摁灭在水晶一般的玻璃烟灰缸内。

又观看起了报纸。

作为一个舆论大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李岩决定,今晚就不回家了。

通宵达旦,尽快将朝政整理出来,弄明白皇帝的全盘思路,他才好对症下药……

……

按照朱由检的制度。

新闻署是直属于皇帝的皇权部门。

在新闻署干活的,大都是内书堂的太监们。

大明的太监群体,是很有趣的。

与后世那种狭隘的“明朝太监就是坏蛋”的普遍灌输认知不同。

钻研的明史越多,越会发现,明朝的太监们,在各行各业,都站在了时代的顶流上!

可以这么说,若是质量不变——

明朝没了太监,立马死亡。

明朝要是没了文武,只要太监保持原本状态,大明绝对继续长存。

明朝太监的影响有多大?

明初那些远洋、造船、出征、科技太监团队,就不说了。

只说明末。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不管是南京还是北京,掌握着印刷业的,大都是太监。

甚至,时间越朝后,太监们对印刷业的垄断,也越发明显。

万历不上朝以后,北京城内,不管是出版、书店销售、还是印刷……

与纸张有关的行业,九成份额,已经完全掌握在了太监麾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明朝那强大的工业能力。

你绝对无法相信的是——

成化年间,鞭炮就已经完全开始采取新纸制作。

这代表的是什么?

造纸产量,已经达到巅峰了!

同时,印刷术也屡破新高。

彩色印刷算个屁!

双色、三色、四色、甚至多层次彩印,都已经登峰造极。

上图,出自崇祯十七年,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刊印本。

(数数图中这是几色?)

(你们可以百度下,这本书基本都是多色彩绘)。

明朝的工业能力,已经被清朝焚毁殆尽。

从古书的字里行间,我只能一点点还原。

没有资本的推广……

这条路,太难……

……

在这些明朝书籍中,将画师手绘的作品,复刻下来,批量印刷,也已经普遍出现。

同期,活板印刷工艺,出口朝鲜(就是棒子拿去申遗那套)。

彩色印刷术,出口日本(至今日本还在使用)。

万历时期,明朝就有了制作精美的贺卡!

就是今天使用的明信片!

官员们上任或者在过年时,得到的贺卡,多不胜数,而且制作精美,极为奢侈。

明朝的造纸工业,有多发达?

万历年间,湖广临湘人沈榜,担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时,编纂了《宛署杂记》。

(这本书印刷了多少本不知道,但是,国内的,都被清廷毁去!

目前仅有日本,保留了明朝刊印版。)

据他这个当事人的统计:

万历年间,九两白银,就可以购买一万一千张“连七纸”。

至于科举考试用的“抬连纸”,更是低贱到了一匹麻布,能换两千张的价格。

这是官方用来书写的精品纸啊!

这是北京城的附郭县啊!

物价最贵的地方……

精品纸竟然如此便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