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4章 最怕细究(1 / 2)

加入书签

比如最被人诟病的蓝玉案。

蓝玉被杀的原因……

但凡朱标还活着,亦或朱元璋别重病,这都不是事。

但是,恰恰是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自己重病在床!

蓝玉又作了一把,为了保证皇权,朱元璋就只有杀了……

而朱允炆……

这就是个傻逼!

朱允炆能够当选皇太孙,与文臣集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的母亲,是南直隶寿州文臣吕本,一度担任吏部尚书。

他的继位,代表的就是文人集团的利益。

(神偷那本,他只解释了表面原因,朱允炆背后的阶层,他是没有提及的。)

若是朱允炆当真坐稳了皇位,大明马上就会变成南宋……

这人后来的作为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他一上台,就成了江南文人的刀,直接将北方文人大儒,给砍了……

能在建文朝立足的,大都是江南人。

甚至,朱元璋留给朱允炆那么好的班底,文臣武将无数。

这家伙是怎么做的——要么弃之不用,要么用而怀疑……

他最相信的就是江南文臣。

包括他最相信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都是江南的出身。

甚至,连科举权,都被江南文人操纵……

这人刚上台,就听从江南文人集团的话,直接违背朱元璋以宗室镇天下的规矩,开始削藩。

……

朱元璋快死的时候,和朱允炆之间,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

朱元璋:“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保佑你安宁。

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太祖默然,良久曰:&039;&039;“汝意如何?”

朱元璋沉默了一阵,很久之后,才问:你的意思呢?

(大概这时候,朱元璋已经看穿了朱允炆的本质……

只可惜,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无可奈何了。)

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用恩德安抚,用大义牵制,不听话削了藩地,再不听话治他的人,再不听话发动大军征讨他。

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

……

看到了吗?

朱元璋赞同的——是朱允炆最后的那段话。

你答应的好好地——要先用宗藩啊,人家真的造反了,才会敲打,敲打不成,才会削藩。

结果呢?

这傻逼一上台,就中了文人的邪,听话不听话,全都给你削了!

朱棣为了自保,称病不出、装疯卖傻都不行……

硬生生给人逼反了!

……

那么——朱允炆真的坐稳了江山,大明是谁的?

再加上他对北方的政策……

不是南宋,又是什么?

要知道,明朝建立以前,南北分裂已经几百年了啊!

你连北方的当官的,都要排挤,还要人家和你一条心?

就算朱允炆的最后时刻,也不是在想着承认错误,而是对朱棣割地求和!

……

而蓝玉案,恰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

朱元璋有没看清朱允炆这个人……这事不好说。

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

从朱元璋的反应来看,也许……

他也曾动摇过……

但是……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重病了。

他没有能力再折腾了。

为了大明的延续——

朱元璋借机杀蓝玉,消除权贵,为朱允炆铺路,却是真的。

在本质上,蓝玉案的真实缘由,就是为了大明的延续。

……

实际上,朱元璋杀蓝玉,在朱标之死这件事上,就可以预见了。

……

先说结论:朱标太得人心了,所以朱标必须死——他的死是必然的结果。

……

朱标正值壮年,巡视一趟陕西,回来就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