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百姓之口,方是唯一(1 / 2)
一个王朝得民心与否,从来都不是史书上的歌功颂德,就可以盖棺定论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王朝,政策的得失,最先有反应的是上层建筑。
而最终为政策买单的,永远都是社会底层!
——不论是什么政策。
这一规律,亘古不变!
所以,说一个王朝强大与否,不能看出了几本书,有多少人在替他呐喊……
而要看——底层百姓!
文字狱可以堵住文人之嘴,堵不住的……是人心!
我在前面,说过一些我祖先的事,没说的多详细。
小时候跟我爷爷去茶馆,听人家说老太爷的故事,那时候,我应该是八九岁左右。
不懂人心,我就说那是我堂太爷……
然后,人家抢着给我爷爷掏茶钱。
结果,我当场被老爷子揍了一顿,又拦着人家,说那是家门,家门,转身给人家掏了饭钱。
(那时候的茶馆,三毛钱一碗茶,两块钱一顿午饭。)
我委屈的不行。
明明自家太爷,当初把地都卖了,这才凑了钱买的枪,就不明白,为啥老爷子不让说。
那时候老爷子身体还好,下手是真狠,身上紫了半个月。
回来的路上,只言片语里,老爷子说过这么一番话。
具体的记不得了,大意就是:
祖宗的事,是祖宗的选择,你拿着老祖宗说话,又不是你自己干的,不是你的功劳。
我这叫用老祖宗来骗吃骗喝……
人不能这么干。
老爷子说了一路,我记住的,也就是这些了。
年幼的时候,不懂这些道理。
回来后,跟我二爷说我挨揍了,然后,我二爷一问原因,啥话都没说。
根本就不给我出头。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忘记是为啥事了,老兄弟仨在我爷家里吃饭。
我爷这一支,就只有我和我堂弟两个孙子,我又是老大,比他大六岁,就也被喊上了桌。
弟兄三个喝了点酒,扯着扯着,就聊开了。
忘记是因为啥,就扯到了不知道多少辈以前,老祖宗身上了。
弟兄三个,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吐沫横飞,我是听得心旷神怡。
真是听稀奇——老爷子们,从来都不跟我们小辈说这些。
他们说,我们这一门的老祖宗,当年因为支持了白莲粮食。
(等我开始写书后,查了查县志,这才发现,实际上,当时邓州的几个大家族,都是支持白莲的。)
消息走漏了。
就在这些人在一个饭店里商议的时候,清军把酒楼包围了。
然后竖了个杆子,让女人、小孩滑下来……
男人全部给烧死在楼上……
按照老爷子们的说法,我们这一支,就这样被迁到了邓西高岗地带。
虽然族谱啥的全部被毁了,但是,迁过来没多少年。
书友里有南阳一带的,我一说,你们就知道了。
我爷当年闹过一个笑话,这个故事在南阳一带流传的很广。
邓州城那一带,吃饭不是叫喝汤么。
我老家那边,挨着湖北,说话习惯,就跟湖北接近,我们那边,只有稀粥叫汤。
虽然是一个县,说话方式不一样。
我爷十五六岁的时候,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三几年。
虽然被迁到了荒芜地带(清朝时候邓西那一带是荒无人烟的——人口被杀的多了么。)
但是,到了我老太爷的时候,就已经再次发家,成为大地主了。(当初为了帮堂太爷拉兵,直接卖了几十顷地。)
人家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么。
虽然被迁到远处一百多年了,但是,发家了么,你回去了,人家不还是要招待你的。
更何况,老一辈人重亲,那时候讲究老亲,讲究家门,不像现在,对门姓啥名谁,都不知道。
在那个时候,我家老太爷开织布厂,我爷就跟着去邓州收棉花。
朝回走的时候,在邓州城边上,被老亲(远亲)喊去吃饭。
我爷就问人家,是啥饭?
人家告诉他——喝汤。
因为去那个远亲家,要离开大路,绕两三里。
我爷就嘟囔着——跑这么远让我去喝汤,我还不如啃干粮。
结果,去吃饭的人回来后,我爷就问是啥汤?
人告诉他——饺子!
好吧,饺子就是喝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