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6章 改元(1 / 2)

加入书签

汉都的皇宫,在修建之初,朱由检就定下了规矩:

能用石料的,坚决不用木料,能就近取材的,坚决不外调,能修大的,坚决不要小巧。

汉都皇宫,在百姓看来,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然而,在真正懂行人的眼里,这就是——“土气十足的暴发户建筑。”biνne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传统的皇家建筑,单单一根木柱,成本价格就是数倍甚至数百倍石柱。

比如金丝楠木,一根金丝楠木的柱子,需要动用数千人手,从贵山区开采后,辗转运往京师。

不单单是木料珍贵……

这浪费的人力,就足够雕琢出更大、更坚固、更不易损毁的石柱了。

而且,木质建筑雷击起火,这个弊端……

虽然后世很多考证古建筑如何如何防范雷击——然而,因为雷击而起火焚毁的记录,在史书上从未断绝。

在故宫建筑中,因为雷击而起火,是很常见的。

朱由检和“人力计算机”吴甘来,详细讨论过。

这位长于算术的人才,是这么告诉朱由检的——

“一根金丝楠木梁柱,运回来所花费的代价,相当于四根石雕‘帝王承重柱’需要的人力。

花费的时间,更是后者五倍以上。”

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是当时朱由检没钱的情况下,最优选择。

而且,作为一个“愤青”,朱由检始终不认可——给脸上贴金,就是强大。

在他的认知里,能让自家百姓吃饱饭,绝对高于外人的称赞。

与其将有限的金钱,用在彰显身份上,还不如将这些金钱,拿来开拓华夏百姓脚踏的大地。

新皇宫……

任何人第一眼看到它,都会震撼于它的庞大!

然而,细究之后,却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土味”十足的庞大建筑群。

没有低调却奢华的用料。

所有的建筑、装饰,就是单纯的大!

承天殿很大,比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三大殿,都更加庞大。

占据了整整一座山的新皇宫,若是拉平了,会发现它——南北长达十三余里,东西的宽度,也达到了近十里。

山顶的三大殿,更是庞大到了吓人的地步!

尤其是正对午门的承天殿,更是三殿之最。

甚至不计算承天殿的基座,以及左右附属建筑,单单殿内,都能容纳上百名官员正常排班。

两侧还能容纳几百名军士、太监……

八十一根承重柱,加上墙壁,也就是说——这是横阔十间,纵深十间的庞大规模。

虽然承重柱的间隔不同,但是,就算最窄的两根之间,也整整一丈三尺三寸三。

承天殿建筑完工之后,朱由检亲手测量过,若是换算成了后世的“米”。

承天殿的开间是整整七十多米,纵深近五十米。

八十一根庞大的“帝王承重柱”,托起了重檐庑殿式房顶,金色琉璃瓦,在晨曦中,反射着微弱的日华。

摆放在大殿内的铜鹤,腹中填充了香料,燃烧后的芬芳香烟,正在徐徐飘散。

鼓声三通。

百官按照品级,走上了自己的位置。

礼乐一奏。

百官按照品级,迅速站好了队列。

纠察礼仪的官员,穿行百官之中,纠正官员的姿态。

礼乐二奏。

不管是殿内的高官,还是殿外广场上的百官,全都鸦雀无声,肃穆站立。

礼乐三奏。

王承恩从一侧的偏门走了出来,拖着唱腔:

“陛下驾到,百官恭迎!”

一众官员,纷纷面对龙椅方向,弯腰等待。

朱由检缓缓走了出来,坐在了龙椅上。

金鞭响起,鸿胪寺唱喏入班。

百官三呼万岁。

朱由检道了平身之后,百官分作文武,对向站定。

御史王章上前,汇报今日早朝的出勤人数。

今日是元旦大朝,又是朱由检返回京师后的第一次朝会,哪里有人敢缺勤。

所有人都来了。

甚至,就连远在安南的左良玉,也早已派遣儿子左梦庚到来。

元旦大朝是问安性质,今天是没有念奏章题目的项目的。

百官三贺新旦之后,朱由检清了清嗓子,缓缓道:

“今日是岁旦,多灾多难的甲申年过去了,崭新的乙酉年,掀开了篇章。

朕说三件事。

其一,北都蒙尘,已经九月时间了。

袄儿都司大胜之后,收回京师,便是时间的问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