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4章 大明新风华(1 / 2)

加入书签

湍河桥并不贵,甚至称得上是很便宜了。

要知道,这时代的猪肉,可是两分银子一斤,鹅蛋一分银子一个,鸭蛋五厘。

卖一个鹅蛋,能买七八包湍河桥。

你说它贵吗?

而粮食,正常年景维持在一两上下。

汉都的粮价,却钉死在了八钱银子。

纵然是粮商开办的粮行,也在官方价格左右,上下浮动不会超过三枚铜板。

为啥……

朱由检放出了左良玉、郑鸿逵,给予官位不算,还让两人有利润赚。

如此一来,导致今日的汉都,纵然聚集了四千多万流民,却依旧不愁粮食!

甚至,汉都新仓储存起来的粮食,足够食用一年之久!

拿全国养一隅,怎么会愁粮食呢?

官方粮食充足,粮商就不敢卖高价!

更何况,还有战时法令呢……

别看肉类、蛋类贵。

这是生产力决定的,在没有大型养殖场之前,这种再加工产品,价格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而汉都最普通的工人,包吃包住,干一天活,能够挣回足够全家吃好几天的粮食。

更何况,这些工人,大半都是单身流民……

而且只要肯钻营,学个技术,就是好几倍的工钱!

比如那放炮的,只要能单独放炮,一月都能拿到一枚银元!

若是大师傅,更是还有官身奖励。

这还不说那些头脑灵活的,挣点银子置办了工具,就是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入……

民工不愁吃喝,有家眷的也能养活……

偶尔去小饭馆聚餐,买上一包,还是没压力的。

而襄阳烟,就走的是中端路线了。

蓝色软包,就卖到了十五枚铜板,红色硬盒,更是卖到了十八枚的高价!

要知道,汉都那些工地上,普通工人一天的工钱才十枚铜板呢。

因此,前一种,针对的就是普通消费群体。

而后者,则就针对的是一般士绅群体了。

至于更高端的,还有朱由检全资在武昌三镇,开办的黄鹤楼牌。

这种,最便宜的售价,都是一枚银元一包。

这玩意,就是专门卖给权贵的。

若要最贵,还要看华子……

这玩意,朱由检通过锦衣卫,流在黑市上的,每一包都能收回几十枚银元。

这玩意,抽的是烟?

那是身份啊!

历来贫富差距都是很悬殊的!

最危险的放炮工,干一天活,抵不上豪门一包烟钱——

古今中外,莫过如是!

锦衣卫是消息最灵通的部门,因此,当田老万拿出香烟招待……

说这是小华子……

还一散就是大半包的时候,那力士就笑了起来。

田老万也呵呵一笑,急忙冲着皇宫方向拱拱手。

笑道:

“托皇爷的福,小老汉也算是摆脱穷困了。

诸位好汉,都是皇爷的亲军,皇爷规矩严,咱不敢坏了诸位兄弟的前程。

这烟么,就是冒股烟的事,不碍事,不碍事!”

锦衣卫掏出火柴,在刀鞘上划了一下。

“嗤!”

火柴点燃了。

火柴这东西,最早出自557年的南北朝齐国皇宫。

早在南宋时期,杭州街头,就到处都是卖火柴的小贩了。

历史上火柴之所以断绝,变成了洋火,是因为清朝的管控。

“我皇清”英主雍正,恨不得连铁矿都给禁绝了,更何况是随时都能转为火药制造的火柴作坊了……

汉人有大杀器?

大清一概禁绝之!

……

朱由检立下汉都之后,随手就将这玩意扩大了规模。

今日,已经成为了民用产品。

一大包,整整数百根,才卖两枚铜板。

便宜得很。

力士先是凑近田老万,帮他点了火,又借着余火给自己点上。

甩甩手,将余火熄灭了。

一众锦衣卫,也是纷纷划燃火柴,点燃了香烟。

烟雾缭绕起来。

力士叼着烟,笑着指了指一溜串脑袋。

这才回答了田老万的问题:

“还能干了啥,这家子——猪油蒙心了!”

“陛下管得那么严,竟然还敢贪污铁料!

这不,成功将全家作死了!”

力士一脸的鄙夷。

该死!

放着好日子不知道过,平白就想着钻漏洞。

杀你全家,那是轻的了!

“该!”

田老万啐了一口:

“这世道,上哪找咱汉都这样好的地方咧!

一个个都是蠢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