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45 章(2 / 2)

加入书签

但……

但若贾敏真需要,那他也不是不能再将力保的范围略略扩大一些的:既然贾赦的独子贾琏能于此时逃出一条生路,那贾政一系又如何不能留下一条血脉来了?

比如贾珠那个还未出世的孩子。

只,虽心中已是转过不止一轮要如何做才能在众人的关注从贾家挪开后愈发低调的将这孩子——及其母亲李纨保下,最好再送出京城,从此远远的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的思量,却是又因贾家的老祖宗——亦贾敏的亲妈——贾母尚在,林海也就很有些不敢劝说贾敏放弃这位贾家尊长将生路尽数留与贾家的小辈人:

论理,一个孝字就可压倒一切。论情,林海也真不会妄想贾敏对那个还之未出世的侄孙的关心真能压过她对贾母的儒慕了。唯好在贾敏自己也清楚此时越靠近贾家就越是靠近危险,故而,纵林海不便‘劝说’贾敏,但若是想略略对贾敏吐一吐自己的‘不易’,也该不太困难才是。

就摇头叹息:“只,夫人也莫怪我同有因此而记恨上了贾家旁人……此亦非我有心为殿下开脱,而实是殿下行事虽甚莽撞,也确为无奈之至——夫人可知殿下为甚不惜亲自出面?”

就正对着贾敏略带惊愕的面孔,一字一顿:“实因那贾王氏欺人太甚!”

这——

纵贾敏,此时也不免微张了口却是全不知还能说什么了。

毕竟,林海此时所言之事物也实超出贾敏能探听的范围了。更兼林海也少有这般直抒胸臆的时候——他居然还当着贾敏的面儿直接疾言厉色的指责起贾敏的嫂子来了?

罕见。

甚至是根本就‘不可能’会有的事儿!

故而,便林海在这话后就咬紧了牙不再给出任何的后续解释了,贾敏也只会下意识的认为原因当处于王夫人所做之事已是超越了林海的认知下限,便就使得林海不齿也不屑于将之说出口……

而并非源于林海自己也不知道王夫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或许贾敏的这一认知是出于她对林海的印象已存在了一定量的固化,也或许林海自己也真有在刻意引导并利用贾敏对自己的‘固化印象’,但,也不管如何,拿了贾二夫人王氏出来说话。对林海而言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儿——贾王氏可不止于和林海结了仇,她和贾敏之间可也是素有旧怨的!更别说贾敏对王夫人,那可不单单是恨或者怨,而直接就是‘恶’了……

所以林海一点都不会担心贾敏对王氏会有甚‘割舍不下’的。他只需在贾敏听闻那王氏之名面上又添几分不渝之际微做出些许懊恼的神情:“却罢了,只贾王氏行事无忌也并非一日两日的功夫了,却苦贾老太君此刻亦被困贾家宅邸之中,故而那贾王氏的言行仅影响她自己……也就罢了,若还进一步的带累了贾老太君——”

这本该是一句和缓之言的,却是和缓得贾敏当即就咬了咬唇,将本就苍白的下唇咬得是越发没有一丝血色了。

倒是不是顺着林海的担忧开始苦恼贾母又要如何才能在王夫人的手下‘苟活’了,而恼于林海才说了贾家贾赦是他大兄呢,这转头……就称呼贾母为贾老太君了?那她是不是也能用之前解释林海为何‘亲近’贾赦的缘由再套用在对贾母的疏远之上呢?

定是能的,且,也因着这‘能’而定是叫她越发难以接受其后果了——

即林海不愿同贾母再有甚牵扯了。

贾敏:“……”

对此,她不是不能理解,可再是在理智层面上有多少理解都无法就替代情感上的接受,尤其是当那用于对比之人居然是贾赦的时候:虽贾敏同贾赦间也并无多少积怨甚至于在贾敏未出闺阁之际俩人间的兄妹情谊比之贾敏同贾政间要浓上不少吧,可也是怎么比都比不得贾敏和贾母之间的生身之情啊?

就更别说贾敏便看不得贾政的道貌岸然,也不定就能看得贾赦的形骸放浪了。

可,也不管贾敏对此是再如何的难以接受或者就狠狠心就接受了吧,林海的真正目的,都不在于逼着贾敏就如何了——

他不必急,也不必逼,因为很快,贾敏就会‘知道’他在这事儿之上,也实是‘无能为力’了。

林海都无需察言观色,便能猜到贾敏此时正因贾母而心绪纠结难安,忙适时摆出一副将将平了怒气的模样来:“罢罢罢,夫人也不必过于担忧,虽贾老太君此时受困于府邸中是真,可老太君也是在贾家过了大半辈子的,故想来被困于府中……终能好过囚于府外。”

这话实在起不到什么安慰的作用,所以贾敏便因之而再看了林海一眼,也终难以在面上凑出一抹笑来。

只林海既然开了口,又如何会这时候半途而废?且微微拉长了语调,拉得贾敏的心都不由得就随了他的话儿被拉成了一条紧绷的弦:“那时,任贾家再如何,也该再不值得人计较了。”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不,甚至于不止是第二次!

林海已经不止一次的对着贾敏表示贾家的事儿可以被带过去不值得再作为旁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所以贾敏对林海到底去江南作甚又带了什么信息回来,也止不住的生出了好奇心。

“夫君此次已是第二次南下了吧?”她就小心道:“可是事儿太过难办?”

贾敏难得对林海如此迂回试探,只比这更难得的,却也是林海此次南下之前并非如之前的数次远行那般告知贾敏自己的目的地和目的——林海从不视贾敏为无知妇人,自不会全隔绝了贾敏同外界的联系,且现下里林家迁居京城,家主更是投入了太子门下,故在林海远行之际若是能有一与他共进退之人时时帮着他探知京城动向,分析好坏利弊,也无疑会是一件有益于他的事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