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扫荡蒙古草原前要重开“西厂”(2 / 2)
总之,出于皇权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来供自己使用。于是乎,“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等专门服务于“皇权”的“特务机构”就应运而生了,并且“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锦衣卫”创立于洪武十五年(西元13八2年),是明朝特有的军政情报搜集机构,主要职能为“侍卫仪仗”和“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多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有嫌疑的对象,并在诏狱中对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均无权过问。“东厂”则创立于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因为当时的朱棣觉得,和身处宫外的“锦衣卫”相比,自己身边的太监更为可靠,而且太监都在皇宫之中,联系起来也比“锦衣卫”更加方便灵活。
于是,在永乐十八年(西元1420年)十二月,朱棣设置了一个被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特务机构”,由自己的心腹太监担任东厂首领,即“提督东厂太监”。厂内人员则尊称其为“督主”或“厂公”。
“东厂”的职能是监视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故“东厂”的侦缉范围很广,从朝廷会审大案,到朝廷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尽管“东厂”和“锦衣卫”属于“并行机构”,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但因“东厂”离皇权更近,其权威要高于“锦衣卫”。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提督东厂太监个个权倾朝野,比如著名的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曹化淳。所以,“锦衣卫”在无形中就矮了“东厂”一截,甚至还有“锦衣卫指挥使”主动拜东厂“厂公”为干爹。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西元1476年),有个叫“李子龙”的“妖道”在京城里装神弄鬼,后来又跟太监们勾结在一起,堂而皇之地在深宫大内逛了一圈,结果把成化皇帝吓个不轻,觉得“锦衣卫”和“东厂”靠不住了。
成化皇帝疑心很重,为加强特务统治,便交给自己的“御马司太监”汪直一个任务。于是,在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在紫禁城西边的“灵济宫”附近设立了一个被叫“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的特务机构。
“西厂”的职能是侦查臣、民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成立后不久,在成化皇帝大力支持下,仅几个月内就在权势上超过了其老前辈“东厂”,并且行事作风日益骄横,甚至渗透到军队中。
当时,“西厂”有名言:“你东厂破不了的案,我西厂来破;你东厂不敢杀的人,我西厂来杀;你东厂不敢管的事,我西厂来管。一句话,你东厂管得了的事,我西厂能管;你东厂管不了的事,我西厂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后来,在群臣强烈反对下,“西厂”被迫撤销。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西厂复开。
五年后,“提督西厂太监”刘瑾倒台,“西厂”再度被撤销。在异时空,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西厂”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但在这一时空,“西厂提督”则由王承恩担任,成员皆“修真者”。
除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外,明朝还存在过一个叫“内行厂”的特务机构,是由太监刘瑾设立的。
在异时空,“内行厂”除了监察臣、民外,就连“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其“监察”之例,而且其权势居于东、西二厂之上。不过,在刘瑾倒台后,“内行厂”和“西厂”同时被撤销,前后一共只存在了“五年”。
尽管明朝的这几大特务机构有效的维护和捍卫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同时也因为这些特务机构的权限过大,经常滥用私刑,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导致了它们在明朝社会上的评价非常差,但凡事也有例外。
崇祯帝朱由检这次在全国各地大力开设“大明钱庄”的“四海典当”的同时,也再次恢复了“内行厂”来管理全国金融系统并监督各地财政税收,而且负责人即“厂公”依旧是大内总管王承恩,其目的就是“便宜行事”。
王承恩自从被催家三姐妹和朱由校在初次见面时用“法术”强行改造过身体之后,忽然发现自己曾经敬畏不已的各路“权监”和“权臣”在“修真者”面前不值一提,因此在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之际,也练武强身。
王公公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崇祯帝曾答应他,若能将天下财货尽收归于大明朝廷,则可考虑传授他一套“修真法门”,但前提是不能使用“高利贷”来盘剥百姓和商贾,只能通过发展外贸和对外战争来实现。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