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5章:“旧港宣慰司”(1 / 2)

加入书签

上回讲到催没弟让徒弟们去完成指定任务,想大力搞钱就要发展外贸,重启下西洋前要了解东南亚。

强大的郑和船队并没有引起沿途各国的恐慌,因为他们不是来军事征服的,而是以外交和贸易为目的,将灿烂的中国文化、精美的中国商品拿来与当地人进行交换,因此让当地人赞叹不已,多心悦诚服。

郑和船队从南洋、西洋带回来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银等贵重物品数量很多,同样充实了国库,让朝廷获利颇丰,还能够抵消建造船队的开支,像胡椒被当作朝廷官员的部分俸禄,一直发放到明朝中后期。

由于胡椒、香料、象牙、犀牛角、各种宝石等稀罕之物在古代中国极珍贵,故也在朝廷命令控制中。

郑和船队中的上万名军人,本质上是用于自卫的,毕竟茫茫大海上危机四伏,不仅有无数贪婪的眼睛盯着船队,还有一些夜郎自大的小国君主和各路海盗们见财起意,利令智昏,铤而走险,冒险袭击船队。

例如盘踞在旧港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在得知郑和船队载有大量从西洋带回的奇珍异宝后,便决定在船队返航途中予以截夺。他的计划是先向郑和诈降,然后趁明军放松戒备时发动突袭,若得逞则影响恶劣。

然而,陈祖义的阴谋被另一支华人武装首领施进卿发现。施进卿是生于海外的二代华人,信仰伊斯兰教,却一心向往大明,于是私底下将陈祖义的偷袭计划告诉了“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也叫“马和”,小名“马三保”或“马三宝”,老家在南昆明晋宁县。“郑”是明朝皇帝给他赐的“姓”。他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来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西元1403年,燕王朱棣借助“靖难之役”把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下台之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为“明太宗”,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当时被人称“国姓爷”。

“马三宝”被永乐皇帝改名为“郑和”之后,身份与地位骤然飙升,因为他提拔为内宫太监,并于永乐三年(西元1405年7月11日)开始,率领庞大船队,从江苏浏家港出发,沿着宋、元两朝航线首次出使西洋。

自西元1405年到西元1433年,在这漫长的2八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了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并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最后派出分舰队远航到美洲。

郑和曾追随朱棣征战沙场,见惯了阴谋和厮杀,很早就洞察到陈祖义的伎俩,现在又有施进卿作为内应,于是将计就计,轻松消灭陈祖义这股海盗,将其生擒押回北京处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胁。

施进卿成为旧港的实际统治者后,派人入京觐见,向永乐皇帝朱棣表明忠心。于是,在西元1407年,朱棣下旨设立“旧港宣慰司”,并任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赐予了“金印”和“官服”。从此以后,“旧港宣慰司”归入明朝版图,并被标注在了明朝绘制的《万国坤舆全图》上,证明那块地方曾经是中国的海外领地。

“旧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领土?后世学者对此一直存在争议,因明朝未向“旧港”派遣官员和驻军,也不收税,比元朝在1291年对“满者伯夷”短暂统治还要薄弱,而元朝至少向爪洼岛上派驻过官吏和驻军。

此外,“旧港宣慰司”与明朝朝廷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几次进贡,其地位与“藩属国”差不多。此外,施进卿除了向明朝进贡之外,也同时向“满者伯夷”王国称臣进贡,以此来维持和平关系。

当然了,最能证明“旧港宣慰司”属于明朝疆域的“证据”,恐怕要数施进卿的继承权斗争事件了。西元1424年施进卿去世,他的儿子施济孙派人向明廷请封,想要继承“旧港宣慰使”的官位。

施济孙的使臣声称“宣慰使”的金印已经毁于火灾,请求朝廷重新赐予。父位子承是古代人类社会最常见的规矩,而明廷也没有察觉其中的异常,于是满足了施济孙的请求,并让郑和于1431年再下西洋时,顺便去“旧港”完成“新宣慰使”的册封仪式。

经过多日航行,待船队到达“旧港”后,郑和按常规宣示了永乐皇帝的圣旨,原以为当地人会欣然领命,“宣慰使”之职早一天得到册封,这“旧港”便早一天安稳下来。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向对郑和及大明恭顺的“旧港华人”群体,居然敢公开对这个任命有异议。

经验丰富的郑和没有发怒,很快召来当地大族和巨商的代表,仔细查问才知道,原来施进卿临终前有遗嘱,将“宣慰使”之位传给了女儿施二姐,并把金印也交给了她,因为“金印”是“宣慰司”职权的象征。

旧港众人还表示,“传女不传子”这个规矩确实是从“中国老家”带过来的,而且施二姐继位后,延续了施进卿的治理办法,保持了“旧港”社会的稳定,因此已经得到了当地华人百姓们的信服。去读读

施济孙作为儿子,不甘心失去继承权,这才隐瞒实情向朝廷讨封,企图借助明朝的权威以夺取“宣慰使”之位。没想到,朝廷虽然被他所蒙蔽,却派郑和前来册封,可见明廷还是颇为重视“旧港宣慰司”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