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策略研究员(1 / 2)

加入书签

林修然一脸的错愕,他此时虽然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很明显被针对了。

之前,通过陆经理的介绍,林修然得知,眼前的这位王耀城足足比他大了五岁,而且这也并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这种沟通方式很明显不可能来自于这样的一个人。

就算是心高气傲,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也不至于一上来就这么对一个新认识的同事说话。林修然想了想之后,考虑到自己刚来,不熟悉情况,皱了皱眉头,还是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对于对方的问题,林修然早就有了答案,刚刚也只不过是组织的一些语言而已。

不同的公司对于资产配置的做法是有一定区别的,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第一种类型就是受制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只做某一类资产,比如说只做股票或只做债券。这一类的基金公司一般来说相对体量较小,自身能力有限,他们不是不知道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他们是没有足够专业的人。

就比如之前林修然和两位股东一起成立的基金公司,就是只有股票,基本没有债权,原因就是林修然不会做债券,他只会做股票。

第二种类型就是不同的资产类别都会接触,都会有所涉及,只不过具体在区分大致比例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判断。

比如说最经典的就是股债收益差,所谓的股债收益差,就是比较同一时间里股票整体的潜在收益率和债券整体的潜在收益率。

二者作比较,谁更有优势,谁的潜在收益率更高?投入到哪一类资产的量就会越大。潜在收益率的优势越明显,在进行资金分配的时候,不同资产的差值就会越大。

其实所有的资产类型的分配都是遵从一个性价比的原则,性价比高,自然分配的资金量就大,性价比低,分配的资金量自然就会小一点。只不过不同的公司在这个最基础的原则上进行了不同的加工而已。

比如说有一些公司会加一些风控条款作为限制。例如单一类型的资产最多不能超过百分之多少之类的。林修然是知道答案的,但是既然出了这样的事情,那林修然一句话也不想说了。

见到林修然没有说话,王耀城的嘴角不由得翘了起来。此时,他的心中觉得自己的表现非常不错。就像林修然想的那样,王耀城这个年纪这样的经历并不是十分冲动的人。他在开口之前就自以为自己想做好的准备。

在他看来,如果林修然有真材实料,他这么说,林修然一定会予以反驳,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学到东西。

而如果林修然没有真材实料,他只要这么说了之后,林修然就会败下阵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到了那个时候,他慧眼识人的形象就会一点点植入在场众人的心中,而且在工作中也会压林修然一头。

在王耀城的心中,他这么做怎么都不会亏,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自己都能受益。但是这些林修然都并不清楚,也根本想不到。因为在林修然看来,这不像是一个正常人会做的事儿。

尤其是大家刚认识,在彼此不了解彼此的底细、背景等相关的情况下,林修然不觉得如果换成自己,自己会这么有底气,以得罪一个人为代价去试探这些东西。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显然,王耀城不是对所有人都这样的。至于王耀城为什么对林修然这样,目前的林修然还并不清楚。当林修然清楚的时候,已经是好几个月之后了。

见到现场,一时之间有些尴尬,张琪开口询问林修然道:“修然,陆经理只跟我们说你之前是在一家基金公司做研究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岗位?具体是研究什么方向的呢?”。ъine

林修然听到张琪的话,也笑了笑,没有说实话。想着,既然陆经理没有跟他们说自己之前的岗位是基金经理,那一定是有一些的考量和打算的。自己初来乍到还是低调一些比较好。

尤其是刚刚王耀城的反应和刚入职的时候那位助理的表现,都让林修然觉得这里面的水好像比自己想象的要深。

于是林修然只是说自己之前先通过轮岗,后来做到了研究员。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策略的。

所谓的研究员,顾名思义,是以研究为工作主要内容的。根据具体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大致三类。

第一类叫宏观研究员,他们研究的是具体的宏观大势。比如说国家的财政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其他国家相关的政策对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影响等等。

宏观研究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整个经济的大环境是如何的。只有明确了经济的大环境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升经济,才能更好的对于微观进行操作。

顺势而为,往往会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往往会事倍功半。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消耗在能起到最大效果的时间和方面,那才是最有效的。

第二类研究员是具体的行业研究员,比如说消费行业的研究员需要研究的是具体的消费行业的经济周期和消费行业的情况。

比如,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目前的消费行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相对低迷还是相对高亢?是在走上坡路?还是在走下坡路等等。

除了整个行业大方向的内容以外,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对细分的内容。比如行业里的各家公司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一些具有优势的龙头公司具体情况如何等等。第二类研究员占据整个研究员群体的比重非常庞大。

至于第三类研究员,则是在一零年以后才逐步被市场认同的一类人员,叫策略研究员。

所谓的策略研究员,研究的领域不局限于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而是在研究某一种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胜率不要求太高,一般来说在六成以上就能用。只不过根据不同的胜率需要匹配不同的仓位而已。

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一种做股票的套路。

早年间,有一批人专门做涨停板。看着股价急速拉升,马上快。达到涨停板的时候,以涨停板价位买入冲进去。一般来说,前一天涨停的股票,次日的开盘价都会高开,未必会高开很多,但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个小幅的高开,这批人绝不恋战,高开就跑。

这就是一种模式。他们就是依靠涨停的股票第二天大概率高开来赚钱,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好用了,但是在早些年是非常赚钱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