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7章 哀荣(1 / 2)

加入书签

刚出府,皇帝就看到张正国,正扶着张宗文从车里下来。

张宗文颤颤巍巍的杵着拐杖,老远的喊道:

“是杨家孙辈吗?”

年纪大了眼神不好,张宗文只能大概看到身影,分不出谁是谁。

张正国连忙凑在张宗文耳边说道:

“阿爷,是陛下。”

闻言,张宗文抬手想要行礼,被皇帝走过来扶住。

“老大人啊,你在疗养院就好好待着,不用亲自过来嘛。”

“不成啊陛下,杨潇一生为国,走了,我还是要来送送的。”

皇帝听张宗文这样说,也就不再坚持,只是和张正国一左一右扶着他走进了杨府。

待到灵堂,张宗文看着布置好的灵位,只是不停的摇头,命张正国拿过香,颤巍巍的给杨潇上了香。

“杨大人走好啊,去下面见到列位太祖太宗,好好讲讲帝国如今的状况哎”

杨家早就命人搬来了座椅,等张宗文上完香后,扶着他坐下。

这时,杨致来到皇帝身边躬身道:

“陛下,阿爷在世之时写了封信,交代我们务必在他老人家走后,交于陛下。”

一边说,杨致一边拿出蜡封的信,交给昭武皇帝。

皇帝接过信问道:

“什么内容,你们看过吗?”

杨致摇摇头表示,杨潇交代了只能给陛下看。

昭武皇帝拆开信封,看向信件内容。

“陛下亲启:”

“臣入仕之时,国势艰难,蒙先帝所不弃,臣以战时监察粮草军械之职,侍奉左右。”

“经碧海波涛,血映累累,山川河流,蒿尸凄凄。”

“然胜利无望,七年国战败矣。”

“致神器旁落,九州离析,臣每每思之,无不怨恨臣之能力平平。”

“后天下大幸,陛下幼年登基,随露雄主英贤之姿。”

“兢兢业业之下礼复国兴,故,臣已无遗憾。”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望陛下恕臣直言,臣只恐陛下多变,而至国倾覆”

“臣已死,留言于陛下一观。”

“陛下不宜妄自菲薄,遗德失义,以阻忠谏之路。”

“悉以咨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天下异律矣。”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信善用,奸滑小人亦有用,望陛下斟酌损益,不可黑白明分。”

“每逢大事,陛下应察纳雅言,但必自谋,以防正暋、崇德二帝之事再演。”

“今国势盛,而民族大兴,臣得以安然而去,望陛下弘立志向,愿帝国永世不衰”

看着信中的每一个字,皇帝仿佛看到了杨潇不顾垂暮之年,坐在书桌夙夜忧叹,怕遗漏良言。

想到这,皇帝的眼眶也红了

“李位拟旨,封谥杨潇为帝国辅运公,三代罔替。”

“哀荣太庙以享供奉。”

听到皇帝的封赏,杨致带着杨家人跪倒在地,以谢皇恩。

“皇后,你就在杨家待几天吧,朕回宫与各大臣商讨杨大人的治丧事宜。”

说完,皇帝小心翼翼的把杨潇写给自己的信件折好放入衣袋,带着李位离开了。

昭武十五年1913年7月24日。

八6岁的辅运公杨潇逝世,邸报专门刊登了一期杨潇生平,以示纪念。

出殡这一天,皇帝带着群臣把杨潇棺椁送入英灵殿才作罢。

帝都的百姓,也自发的站在大街恭送辅运公

杨潇的逝世对皇帝的冲击很大,主要是德康时期的老臣不多了,

为此,昭武皇帝准备在这些老臣活着的时候,给他们应得的封赏。apbiqμνne

26日大朝会,皇帝直接抛出了这个议题。

在内首辅王秉林的建议下,本来只是封赏老臣的议题,干脆变成了大规模封赏。

因为昭武皇帝在开国的时候,并没有大肆封赏群臣。

按皇帝的说法,大夏承明秦,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开国立新。

所以,帝国革新后,朝廷并没有专门封赏。

现在,随着帝国基本统治亚洲,对倭作战也刚结束几年,这时候很适合封赏群臣。

昭武十五年1913年八月15日。

经过朝臣讨论,帝国一共封赏55人。详细如下:

二等崇文公——张宗文,

二等护圣公——左初斌,

一等镇海侯——萨普冰,

二等恭卫侯——吴沛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