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零三章 纪纲的手段(1 / 2)

加入书签

客栈。

穆肃猛地推开门,看着一个人喝闷酒的纪纲,随手关了门,道:“你听说没有,武进士萧辰、武举人康源、王旦、杜欣四人上书想要留在京师,结果被兵部革除了功名不说,还永不叙用。”

纪纲脸上浮现出了惊讶之色,道:“上书留在京师?他们可是在教场中公开宣誓听从朝廷指派,前往边疆戍边杀敌的,怎么突然想要留在京师,这也太言而无信了吧?好歹是男人,怎能连信义二字都守不住!”

穆肃连连点头,赞佩纪纲的觉悟,道:“可不是,作为男人,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为了个人之利,忘记承诺?兵部处置的好,大快人心!”

纪纲脸上浮现出一抹不自然的笑意。

留在京师,才更容易向上爬,这是纪纲不变的认识,原因很简单,一旦办出了事情来,皇上就容易听到,到时候升官发财两不误。

可若是在地方,哪怕是自己的功劳,也会被上官给吞掉,想混出个名堂很难,除非真的熬个二三十年,还需年年考核优秀,三年一提升,从七品混,到自己六七十时,大致能混个三四品致仕。

可那时候都老了,还享受什么荣华富贵去?

为了留在京师,纪纲找到了萧辰、康源四人,这四个人有一个共性:力气大,脖子粗,脑袋不好使。

经过纪纲一番演戏,四人果是被说动,还约定五人一起给兵部要求留在京师。

萧辰、康源等人很单纯,回去之后要么自己写了文书,要么找来测字先生,口述一份文书,毫不犹豫地递给了兵部。

但纪纲没有上书,甚至连写都没有写。

纪纲的打算是这样的:

若有人上书,得到兵部批准自己再上书,就是跟风,即便是朝廷怪罪下来,也是找第一批人的责任,自己没多少损失,风险很小。

若有人上书,没有得到兵部批准,那自己即使和他们一起上书,也会被驳回。

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小教场公开支持前往边关之地,身为榜眼,若给兵部或朝廷留下一个言而无信、反复小人的污点,自己的前途就毁了。

所以,纪纲答应了五人一起上书。

所以,纪纲没有上书。

事实证明,纪纲凭借着自己的手段,规避了一次极大危机,虽然这种手段有些下作,但官场就是这样,不相互倾轧,对不起这历史的车轮。

纪纲叹了一口气,现在算是看清楚了,留在京师的路被堵死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让自己能从边关早点回来。

穆肃还在说,纪纲愤然起身,对穆肃喊道:“穆兄,我认为作为男人,作为大明武进士,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做点事。”

“什么事?”

穆肃不知道纪纲要干嘛,看他严肃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

纪纲转身,将房间里的白帘子撕成长条,然后将茶碗等扫到地上,将白布条铺在桌上,将右手食指放入口中,猛地一咬,血便流了出来。

穆肃吃惊地看着纪纲。

纪纲一脸庄严,以血来书,在白布条之上写下:

奔赴边关,当有杀敌封侯志。

武夫报国,岂因小家忘国家。

中途还因为血流得不多,来回咬了几次手指……

纪纲的字不好看,却是没别字,写完之后,拿起布条高举起来,喊道:“走,去兵部!”

穆肃被纪纲的热血鼓舞,当即喊道:“等等!”

白布条,咬手指,血书出:

边关报国生,

马革裹尸死。

“走!”

穆肃拉开门,与纪纲一左一右,尚未出客栈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当血书被高高举起,两人走到街上时,更是引起了轰动,围观百姓纷纷称赞,更有甚者追着纪纲、穆肃跑,直至兵部之外。

中军都督府。

徐辉祖正在与宋晟商议哪些京军参与安南作战,就听到外面吵闹不断,刚想喊人查探情况,徐膺绪走了进来,道:“好事,好事啊。”

“什么好事?”

徐辉祖问。

徐膺绪指了下兵部方向,道:“之前不久,有武进士、武举人上书想要留在京师,铁尚书震怒,革了其功名。就在大家人心惶惶时,武榜眼纪纲与武进士穆肃,手持血书,力挺朝廷,请命前往边关最危险之地,不少武举、武进士听闻之后,也纷纷加入其中,正热闹着呢。”

“纪纲?”

徐辉祖有些挠头,这个家伙到底搞什么,朝廷让你们去最危险的地方,还需要你们弄血书吗?如此哗众之举,意欲何为?

罢了,反正他去广西去定了,一个小小的武榜眼,实在是没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武状元薛禄、探花袁岳等人也听到了消息,却没有像其他武进士、武举人一样去写血书,去兵部表态,而是拿着一份简略的安南舆图,推演着战事。

薛禄扮演的是安南胡氏,主防,袁岳扮演的是广西都司,主攻。

袁岳看着看着舆图上越来越少的白子,不由摇头叹息:“只两万余人,最多只能打过隘留、鸡陵两关,继续深入就太过危险。”

薛禄审视着舆图,叹道:“若这城关真如你所言,安南怕是不好打啊。”biνne

袁岳目光中有些担忧:“这些城关布防,只是我个人听闻与揣测,实际布防兵力恐怕超我等想象。眼下安南的情报并不多,但其兵力之多,没有百万之巨,怕也不低于八十万,若想要打安南,绝非广西、南两地可为。”

薛禄盘算了下,点头赞同:“就你所说的情报而言,想要打下安南东都升龙城,就必须先打下重城多邦,如此相互呼应的两座大城,没有十万之兵,根本就不好下手啊。”

袁岳丢下手中的棋子,起身道:“是啊,在广西时,张指挥同知也是如此认为,还断言若灭安南,出兵不能低于二十万大军。可朝廷以民为重,当真会发如此大的战事吗?”

薛禄自北平南下,看过移民队伍,看过疏浚会通河的百姓,也看到了混凝土道路,看过金川门外的大型粮仓,看过聚宝门外尚在营造的报恩寺,深切地感觉得到,建文年与洪武年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没有那么压抑。

这种宽松与舒坦,来自于朱允炆的珍惜民力,哪怕是移民,也做出了周密安排,哪怕是疏浚运河,也会不干预民工,任其自主决定进度,以绩效来定工钱……

虽然自建文登基以来,大明也发生了四起战事,不过都太小,像广西都司与安南胡杜大军作战,青州齐王作乱,白莲青州作乱,大宁外的奇袭,不是地方性的,就是小规模的,虽然也有几万人参与,比如齐王带了四万人,但也就换来了一堆泡沫。

建文两年多,大明没有发动过一次由朝廷主力,京军为核心的战争。而这,就是朱允炆珍惜民力的明证,加上其素有仁慈之名,教场与百姓同淋雨的壮举,更是收了许多人心,很多人都相信,建文不是洪武皇帝,不会轻易大动刀兵。

战争,离人们很远,和平,将会持续下去。

这是京师百姓的普遍看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