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舆论造势(1 / 2)
朱瞻基一脚跨进花厅,高希在说话,倒没人注意到太子来了。
“先帝为何要迁都北京?”高希正在发问。
“那还用说,自然是有天子守边的气概,以此巩固边防,北边的鞑子们就不敢胡来。”有人说道。
“对,不过以国计民生而论,新都营建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为了建造如此多的宫殿、房舍、商铺、茶楼、旅店,朝廷就需要花费大量国帑,购买材料、支付人工。朝廷又让锦绣集团这样有实力的商号建设新城区,同样需雇人、买材料。如此一来,会怎样呢?”高希问道。
“有这么多活要做,自然要从大明各地征召役夫。”
“如此大的工程量,役夫自然是不够的。我们报纸专门派了好多访员去京师各地采访,不仅建设期间雇工人数多,就算现在新城建城了,京师的人口也比原来多了七八十万。这些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要花钱。特别是新城区一带,食肆、酒楼、勾栏、茶馆林立,好生热闹。一问才知道,好些人已经在京师赚到了钱、扎了根,长住了下来。”
“还有从运河转运到京师的米面粮草、各类物资,朝廷虽然要派员管理,但也派生出许多行档来,像是脚夫、搬运工、账房、船工,听说南方的新兴的快递局、急递铺也跟过来了,还有各处码头上的茶水摊、吃店,应用尽有,养活了多少民之家啊!”
众人七嘴八舌,讲述各自观察到的京师经济生活的显著变化。
这些人,不是是京师各家主流报馆的主编、总编,就是执笔、首席访员,天天奋战在报业第一线,对于京师民生的实际情况再了解不过了。
他们说的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不像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民生疾苦与否全靠想象。
“正是如此,诸位先生、主笔、总编,我的意思是,想要百姓日子过得好,并不是光靠节俭、减轻赋税就行的。”
“先帝都城北迁的国策,实际上不仅巩固了边防,也带动了京师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民生,这就是基础建设投资能拉动经济增长的道理。”
“因此,两京同时运作,并不会造成百姓负担。相反,运作得好,还能让百姓有更多的做工机会,能挣到更多的钱。”
高希这番总结,无非是将后世“基础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在大明朝,通过兴建北平这个例子,加以形象的说明。
只不过以前,这些话只在朝堂上对着一帮鱼木脑袋的大臣们说,现在他要借着这些报纸,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战,向朝堂之外的大明各阶层来阐述他的经济理论。
朱瞻基虽然才到,刚才的一番对话,他已经完全明白高希的意思了。
这是要造舆论,既然朝堂上说不通,那么就让民间百姓都想一想,新都建成了,他们的日子过得如何。还都南京,他们又觉得如何?
“四叔说得对!”朱瞻基叫起好来。
众人这才发现是太子来了,慌忙起身行礼。
朱瞻基摆手示意不必多礼,走到高希身边,郑重地向众人说道:
“先帝乃一代雄主,国策大开大合。看不懂先帝,便误以为先帝花了太多的钱,会致使国力不济,民生艰困。”
“不过我与四叔的看法相同,让百姓有活工、有钱赚、有地方住,不能光靠减轻赋税一个办法,朝廷花钱创造更多的做工机会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的好处嘛,以锦绣集团为代表的民间商号已经做出了样子,成效颇佳。”
“既然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我看,便无需再还都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