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1章 大明“掘墓人”(1 / 2)

加入书签

高希本想带着高强去锦绣商号在顺天府开的会馆住,永乐皇帝发话让他同住行在,也就是昔日的燕王府,说是便于商议国事,只能遵旨。

朱高炽、朱瞻基也乐见高希父子住在这里,朱高炽有不少事要与高希商议,朱瞻基和高强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两个少年自然有说不尽的话。

最高兴的人莫过于吴贵妃。

吴贵妃是鞑靼人,其父把都帖木儿,降明后一直忠心耿耿追随永乐皇帝,永乐皇帝赐名吴允诚。

由于屡立战功,永乐皇帝封其为恭顺伯。不过两年前已经病逝,由其长子吴克忠袭“恭顺伯”爵位。

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吴管者、吴克勤和大哥吴克忠一样,同在军中效力。

吴贵妃因为没有皇子傍身,这些年在宫中并不得势。

幸好永乐皇帝或外出征战、或忙于国事,后宫嫔妃也没机会争宠,吴妃平时又深居简出,太子朱高炽和咸宁、常宁两位公主又多加照看,她这些年的日子过得倒也平静。

至于她为什么突然被册封为贵妃,前朝后宫都不知道缘由,但这是一个信号:这位吴贵妃得势了!

宫里的嫔妃、太监、宫女看她的眼神也不同起来,谁也不敢开罪她了。

吴贵妃管不了这些,她现在一门心思就是想天天看到自己的儿子朱高爔,也就是高希,虽然现在还无法相认。

她懂得隐忍,常遣太监、宫人送果蔬、点心或衣物给高希,却很少见高希。

倒是高强日日前去请安,将两边的情况相互通报。

高希得空也偶尔前去后院偏殿请安,见得多了,有时候便拉起了家常。

吴贵妃会说起早年在鞑靼时做少女时的往事,也会谈到燕王府早年的掌故,高希则会说起十八岁自己生病清醒后发生的事,而十八岁前发生了什么,则一概不知。

有几次高希去给吴贵妃问好,正好永乐皇帝也在,便将国事抛开,兴之所至谈起往事。

听到高希说十八岁因病而一无所知,吴贵妃一阵心酸。永乐皇帝则沉默不语,他想起了故去的大和尚道衍的“爔儿是后世穿越而来”的说法。

无论如何,这段日子让高希和吴贵妃、永乐皇帝之间的感情变得亲密了。

永乐皇帝也没有重提“认义父、义母”这件事,毕竟高希还没有这样的意愿。

朝堂上的事已经够让人不胜其烦了,遑论再多一件“皇四子复活”这样的奇事了!

这天,行在(燕王府)正殿里的国事讨论充满了火药味。

哗啦啦,永乐皇帝将十几本奏折推出了案桌,奏折悉数落到了地上。

接着,又是永乐皇帝一阵急促的咳嗽声:“咳咳咳”

刘公公嘴里劝着“陛下息怒、保重龙体”,赶紧奉上参茶,又一挥手让两个小太监上前收拾地上凌乱的奏章。

“朕早就说了,迁都之事不用再议,怎么还有这么多官员上折反对?这样的折子还送到朕的案头来,你们是想跟朕打擂台,不看到朕输你们不罢休吗?”

“陛下,臣工们只是就事论事。从永乐四年陛下下诏命令兴建北平皇宫起,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除了北平皇宫工程浩大,其间为了保证今后新都城的民生支用,还开会通河、疏浚运河,内外城还有许多配套工程,都耗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民力。这是事实啊!”

户部尚书夏元吉向来反对都城北迁,又耿直敢言,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回应永乐皇帝的问话。

“事实?事实是只有将都城迁回北平,天子守边,才能让大明上下一心抵御外敌。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朕与你们说多少遍?”

永乐皇帝看了看站在面前的这几个臣子,有种不可理喻的感觉,只能自己生闷气。

这时小太监将地上的奏折又放回了案桌上,永乐皇帝拿起最上面的一本翻开看了看。

“萧仪,这是你的奏折,你是一向反对北迁的。朕听说你近几个月花了不少时间查访新都营建情况,太子说你是不可多得的能臣,复了你的官职。怎么,呈上的奏折,还是要跟朕唱反调?”

实际上,萧仪因为与高希一起考察了工部采用新模式开发的新城区工程,看到新城区里民夫情绪高涨、小商小摊集、各地客商开店的情景,他确实认同了高希所说的“基础建设大工程带动就业与经济成长”的观点。ъine

不过,高希的新城营建模式是去年才有的,能够实施的工程都属于配套工程,而皇宫等主要建筑实际上到今年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了。

也就是说,耗费的民力、物力、财力都已经耗费了,百姓受了莫大的苦。

如果继续坚持北迁,那么接下来的人员、财货的搬迁,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更可恶的是,下面办事的官员借此大发“迁都财”,令百姓的苦难雪上加霜。

萧仪恢复官身未久,所上奏折中一五一十记录了随太子北上时的亲身见闻。

“陛下,臣并不想与陛下唱反调,可是百姓因迁都受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圣上心系社稷安危本无错,可是小民百姓的苦,陛下又是否能用心体察到呢?”萧仪说道。

“你好大胆,敢指责朕不顾百姓死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