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8章 锦衣卫剑指高希,沈度忧祸水东引(1 / 2)

加入书签

“侯哥,几年前双刀张偷袭小官镇,那时候西贵将军和你一同前来小官镇整顿防务。我记得当时说这土墙无法御敌,后来还向中军都督府写了呈状,请求改造加固城墙的军费。这事后来如何了?”高希问道。

金山卫卫城(小官镇)建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八6年),建造的时候就是一座小土城。

如今都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了,再过两三年就要近三十年了,它还是一座土城,朝廷再没有花钱好好修缮过。

“唉,向都督府和兵部要钱,比登天还难!”侯端叹道。

“如此,就算我愿意向金山卫提供新式火器,但这些火器可不便宜,你想配备多少支枪,采购多少弹药?”

“”

侯端哑火了。

这枪是好枪,可是总不见得高希白给吧?采购军火的军费从哪里来?

三年多前修缮城墙的军费都还没影子呢,又想投入大笔军费采购新式火器,先不说朝廷会不会同意金山卫新设火器营,光“没有军费”一条就可以将侯端这个想法灭了。

“侯将军,我们金山卫现在手上的股票能不能卖掉一点,用来采购一批这种新式手铳呢?”袁寿问道。

“西贵将军现在还靠着每年的股票分红弥补将官的粮饷、军饷。一旦卖掉这些股票,没了分红,你知道的,囤田收入是不够支应军饷、粮饷的,还有军械、衣物、粮草、工事修筑各种支出的。唉”

袁寿和侯端从刚才的兴奋,变成了沮丧。

眼前就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却因为没钱,无法用它来装备自己国家的军队。对于保家卫国的将领来说,这种感觉会有多悲催!

“只有想办法借鸡生蛋了。”高希说道。

“借鸡生蛋?”侯端没明白,袁寿也听不懂。

“我们金山卫这边先挑选出一所军士(约1120人),要求都在三十岁以下。我回应天后,去向太子和小殿下请求,将这一所人马编入小殿下的府军前卫,充作‘幼军’代为练兵,专练火器。以后,若金山卫有事,则可调回金山卫驻防。”

“这倒是个办法,不知道太子殿下和小殿下是不是会同意。”侯端说道。

“总要试试才好。现在的小官镇已非昔日的小官镇,经济繁荣、商贾集,小城外越来越多的商铺、库房和住户。”

“如果不想办法尽快提升小官镇的防务,别说倭寇了,就是普通的强盗,也能将城外的这些毫无防备的商家和百姓抢个精光。”

“为今之计,已经不能局限于原有城墙了,要想办法建外城了。”apbiqμνne

“防务加强了,百姓商家有了安全感,前来小官镇做买卖的人才会更多,才更愿意长久留在此处做生意,小官镇的百姓才能赚更多的钱,日子过得更好。”

“如此,地方上收到更多的税,以后卫所的粮饷才更有保证。”

高希说了一大通,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军队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侯端和袁寿点了点头。

侯端说道:“不能光靠等,我再请西贵将军给中军都督府和兵部递呈状,催要军费。”

一件大事商定,三人的情绪都放松了下来。

高希将手枪向侯端一递,笑道:“侯哥,你就知道这新式手枪好了,难道不想亲手试试吗?”

“哈哈哈,光顾着说话了,舞惯了刀枪,还从来没有试过火器。好,我试试!”侯端兴奋地接过了手枪。

“来,我也试试。”袁寿从平安手上接过了另一把手枪。

看刚才高希的射击动作,行流水,到了他俩的手上,从装弹匣到瞄准,一切都是陌生的,再加上新鲜与兴奋,就算有平安和蒯祥在一边悉心指导,他俩还是一阵手忙脚乱。

空旷的校场上,伴随着清脆的枪声,传出众人欢快的笑声。

突然,一个小校领着一个太监服色的人匆匆忙忙地进了校场,一路小跑过来。

“怎么回事?校场已经清场,怎么随随便便闯了进来?”袁寿厉声斥问小校。

“报告千户大人,朝廷派人来传旨,故而闯了校场。”

“嗯,退下去吧!”

那个小太监跑得气喘吁吁,一头的汗。

他用袖管擦了一下额头的汗,然后站稳了,说道:“圣上口谕”

高希等人立即跪下,只听那太监说道:“高希,你休息够了吧?收到旨意即刻回京。钦此。”

高希接了旨,站起来,说道:“公公辛苦了。”

“见过高大人,我不辛苦。圣上说了,请高大人接旨后,赶快回应天,有事与大人商议。”

圣上有旨,高希不敢耽误。

拜别师长、家人后,第二天高希夫妇便带着强儿、平安、蒯祥等人返回京师(此时的京师是应天府,即今南京)。

瓦剌大汗马哈木返回漠北后,发现草原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是否持续骚扰和掠夺大明边境的问题上,瓦剌内部各部族之间产生了分歧。

越是靠近大明边境的部族,越是采取保守甚至否定“与大明对立”的立场,因为他们从大明的“互市新政”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