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与众从容对,情如累卵危上(1 / 2)
赵旻微微一笑:“程公勿忧,旻自有对策,保证天子无话可说。
程昱焉能放心?
其人再次提醒:“主公虽舍命救驾,然天子却仍猜忌主公,主公应以谨小慎微为上也。&ot;
赵旻正色道:“程公之言,诚忠言也,旻铭记于心。然程公勿忧,旻可保证,天子必无言以对。”
程昱抱拳叹道:“主公务必慎之!”
赵旻颔首后,向程昱告辞。
自始至终,他都未再次问曹洪,荀彧何以得知天子秘诏之事。
因为,他已通过曹洪的反应,得到了准确答案。
这两个问题,实则是同一回事。
于是乎,结合杨彪的反应,赵旻已从侧面了解到,荀彧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所以,他需要尽快找到这位高人,帮自己解决另一桩天大之事。
恰好,时已近午。
赵旻一边避让着行人,一边向宫城附近的尚书台驰去。
行至彼处,赵旻刚好与荀彧打了个照面。
其人滚鞍下马,深深一揖:“文若先生,旻欲请先生赴杨公府上用饭,未审钧意若何?&ot;
赵旻在许都人生地不熟,只能依靠另一个未来老丈人杨彪。
荀彧当然很快便想通此节,其人心中微微泛酸,再次为自己只有一个女儿而深感遗憾。
其人暗暗唏嘘,表面上却微微一笑,欣然颔首道:&ot;如此,有劳从文引路。&ot;
杨彪这几日心情颇佳,胃口也好了许多。
所以,许都杨府的饭食,自然就比华阴杨府丰盛。
待气氛欢洽之时,赵旻向荀彧作揖道。
“文若先生午后可否移驾,随旻至军营一行?”
荀彧颔首笑道:“可也。天子已赦诸君之罪乎?”
杨彪呵呵一笑,对荀彧讲述了一遍赵旻借向天子请示开府之机,将曹操麾下异姓众臣收至赵旻卫府之事。
荀彧须微笑:“是以,从文欲借某之力,劝诸君转投卫府?”
赵旻起身作揖。
“文若先生,而今关中隐患良多,河东危机四伏,而许都暗流汹涌,此外,河南郡百废待兴,豫州诸郡国人心不稳,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旻麾下文臣不足,兵微将寡,故而需倚仗曹孟德故臣之力,助旻安定四方,解黎庶倒悬之苦,还大汉朗朗乾坤。”
赵旻说的虽然也算实情,但情况远没有如此夸张,他只是想让荀彧多卖卖力,以便顺利说服曹操那些异姓故臣而已。
在经过敲诈曹洪一事后,赵旻认为,招揽曹操故臣这项工作难度将相当大。
荀彧轻笑道:“也罢,既然从文盛意拳拳,某便尽力而为。&ot;
荀彧心如明镜。
四年前天子东逃出关时,沿途汉臣便有多人离世。
而刘协定都许都之后,这三四年间,曹操又杀了不少汉臣,如今岂止是赵旻乏人,便连大汉朝廷,也空缺出大量职位。
不但人才拔擢、选举制度亟待改革,而且在曹后,许都的政治生态和执政方式也急需改善。
所幸赵旻及时开府,总算弥补了部分执政真空区域。
但是问题又来了。
赵旻是卫将军而非三公,虽然其人实际拥有四州之地,但其人准备如何与天子分权而治?
对此,荀彧忍不住陷入长考。
赵旻当然不会告诉荀彧,他根本就不想给刘协分权。
因为以刘协偏狭的性格,其人不瞎折腾才怪!
而天下人心思定,早已经不起折腾。
最起码,从刘协盯上曹洪财产这一点就能看出,刘协一定不同意撤征口赋和算赋。
然而,大汉恰恰是亡于这两项苛捐杂税!这两税导致东汉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反才怪!
刘协距黎庶太远,又未亲自执过政,他根本不了解民间疾苦。
如今亩产本就极低,凉州等边地更是采用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式,遑论土地兼并严重在此背景之下,若朝廷仍征口赋和算赋,地方豪族再将这些杂税转嫁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黎庶本已渐趋稳定的乱世,不再次揭竿斩木、群起反抗才怪!
汉灵帝刘宏为修宫殿,每亩田加征一钱,结果造成天下皆反。
一直居于深宫的刘协,又是中山狼性格,其人能比刘宏好多少?
本来,赵旻以为刘协有晋文公之潜质,结果刘协虽然忍辱负重,却只关心权力游戏,根本不关心黎庶!
综上所述,赵旻决不会分给刘协任何执政实权,名义上的赏罚归天子,便已是赵旻底线。
将这一思想落实到举措上,赵旻的做法便是参考明代内制,以尚书台执政,将刘协彻底架空!
如此一来,谁也不能说赵旻专权,因为赵旻不掌执政权,只掌兵权。
兵权,当然是包含募兵、管兵、练兵、养兵及领兵、用兵的全套体系。
该体系仍仿照曹操的中军制。
这就是赵旻所谓的军政分离制,一言以蔽之,就是将政和军彻底剥离。
太尉牛吧?然而一旦太尉管不了军队,还牛得起来吗?
当然,赵旻可以将这套制度定义为:天下未定之临时制度。
待天下一统之后那时的赵旻,还用再苟吗?
虽然赵旻无代汉之心,但届时立刘家何人当皇帝,将由赵旻做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赵旻秉承的观点。在儒家中,赵旻更喜欢务实的孟子。
在大方向上,赵旻与杨彪、荀彧等一众汉臣们理念相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赵旻前世常年伴君,统战思想已深入其人骨髓。
赵旻则忍不住开始思索,自己下一步应如何开展并扩大统战工作。
于是乎,荀彧和赵旻二人各自打着小算盘,一时间,此处竟然陷入了沉默。
杨彪端坐抚须,含笑不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