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舟沉千帆过,树病万木春(1 / 2)
赵旻见董昭似乎胸有成竹,登时大感诧异。
塔读-读小说
前文提过,因赵之故,刘备和赵旻早就认识。
赵旻循声望去,只见颌下微须的刘备脸上带着欢笑,头戴刘氏冠,策马自东疾驰而来。
其人身后仅两骑,一人是红脸关公,赵旻当然认识;另一人也是红脸…这人赵旻不认识。
这一次,关公没有瞪眼,更没有眯起丹凤眼,而是呵呵笑着抱拳。
“阿旻,关某不知你乃子龙从子,此前多有得罪,乞请恕罪!”
赵旻还能说什么?
其人躬身抱拳:“刘叔父,关叔父,小侄有失远迎,请二位叔父勿怪。”
刘备和关羽哥俩与赵旻老叔平辈论交,年纪又都在四旬上下,妥妥的长赵旻一辈。
其人复又向关羽躬身抱拳:“关叔父,此前你我各为其主耳,还请叔父恕小侄不敬之罪!”
关羽爽朗一笑,滚鞍下马后抱拳还礼。
塔读点≈~为:塔读小说app
“曹孟德虽败,备却深恐又将出国贼也!”
赵旻再次腹诽:你是在指桑骂槐吗?
臭不要脸的赵旻也长叹一声:“旻恨不能尽除国贼!”
不待刘备发言,赵旻向其人身后另一名红脸大汉躬身抱拳。
那人脸上微露不快,显然是因赵旻始终无视自己之故。
“不知这位叔父高姓大名?”
那人闻言面色缓和下来,抱拳道:“某乃南阳魏文长也,却当不起卫将军叔父之尊称。”
其人一口地道南阳腔,不似娄圭那浓重的荆襄口音。
赵旻笑道:“旻早闻家叔父称,刘叔父麾下有一员猛将,想必即为魏叔父也。”
他心道:魏延?魏延不是还在南阳某个犄角旮旯窝着呢?怎么这么早就跑到官渡了?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历史上的魏延,早在刘备屯驻新野时便投奔了后者。
其人资历与赵差相仿佛,都属于刘备老臣,仅次于关张二人。
魏延果然笑了起来。
其人躬身抱拳道:“子龙将军谬赞也,某武艺远逊于子龙将军。”
赵旻侧过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此地非叙旧之所,三位叔父请至县衙稍作歇息。”
众人至县衙后衙安坐后,复又寒暄一阵后,刘备便抱拳问道。
“从文,我弟翼德今何在?”
赵旻抱拳还礼:“回叔父,张叔父而今护卫豫州刺史华子鱼,在沛国谯县屯驻。
旻感念二位叔父恩情,故而将东郡交于刘叔父治理。刘叔父勿急,旻返许都后,便作书与张叔父。”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刘备放下心来,颔首抱拳。
“如此,有劳从文!”
关羽捋须笑道:“阿旻,依你看来,袁本初来年是否仍将南犯?”
赵旻忍不住腹诽:你这大红脸既然已知答案,何必再问老子?
其人笑着抱拳道:“关叔父,愚以为,袁本初未来一年内,必不会南犯。”
袁绍十二万大军、粮草辎重悉数栽在官渡,虽然他自保毫无问题,但再想征调兵卒、调集物资发动如此大战…
袁绍的兵、将、粮草和辎重是大风刮来的?
好吧,袁绍物资确实不是大风刮来的…
但在官渡战场,赵旻得到的这些物资…几乎和白捡一样。
可怜袁、曹二人费尽心机苦战半年,最后白白便宜了腹黑男。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古往今来,能将狐假虎威、空手套白狼玩到如此程度的,舍腹黑男赵旻外,尚有何人?
哦,对,还有对面刘备。
所以,境界更高的刘备笑道:“从文,备有一不情之请,望从文成全。”
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甲方,负责项目筹建和出资;施工单位是工程项目乙方,负责施工和保证进度、质量。
汉代一尺约为厘米,所以七尺五寸的刘备,身高1725。八尺的诸葛亮、荀彧,身高1八4,八尺五寸的赵旻则195,至于近九尺的关羽…207厘米。
所以,诸位大大可以想象一下,刘备和关羽的身高差…
想象不到也没关系,可以找一张艾弗森和奥尼尔的合照,这两对的身高差是一样的,虽然体型…不,体型差也比较接近。
不开玩笑,重头戏来了。
论刘备的老婆和小老婆…有点儿庸俗对吧?
好吧,咱们换个高大上的说法。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论“后妃卑贱、湮灭无闻”的刘备婚姻。
是不是一下子拔高许多?
咱们言归正传。
刘备妻妾的相关记载极端简略。
《蜀书后妃传》的篇幅,在三国诸后妃传中是最少的,远低于《魏书》与《吴书》,甚至连相关引注也是最少的。
不要提季汉无史官,前文已经言明,那是为一把火烧了季汉史料的司马老贼遮羞之言。
先主大耳朵的两任皇后与后主的两任皇后,加上“先主二王传”与“后主太子传”,四个皇后加上三个王子再加上陈寿的赞语,合计篇幅仅1400字,简略到令人心痛。
而《魏书后妃传》4100字,《吴书妃嫔传》也有2八00字。
如此怪异的记述篇幅,实际是“事无可采”,故隐而不表。
刘备的婚姻,兼备了曹氏的“立贱”与孙氏的“错乱”,在服膺儒教、精通典籍的士人…咳咳,实则正是陈寿先生本人…看来,是需要避讳的事情。
塔读-读小说
考虑到孙氏是孙权妹、孙坚女,其与刘备的婚姻,是典型的“辈分错乱”。即陈寿所谓“闺门无序”。
(孙权)嫡庶不分,闺庭错乱,遗笑古今,殃流后嗣。--《吴书五妃嫔传》
且富春孙氏孤微发迹(孙坚是瓜农,种的当然不是西瓜,而且孙坚曾为盗),门第亦不足论。孙夫人失去记载,除了“大归”(离异)之外,可能也出此原因。
最后,正妻来了,吴懿妹子吴皇后。
吴氏是刘璋兄嫂,刘瑁孀妻。因此,使刘备有“收继婚”的嫌疑。等同于“兄亡、弟纳其嫂”,与儒家教义严重相悖。最终竟是在法正的建议下才成行。
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刘)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蜀书四穆皇后传》
注:晋文公纳其侄媳妇为妻,遭人耻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