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去怀庆府看菊花(2 / 2)

加入书签

苏裳不禁皱眉,沈怀成怎么给了这么多的东西?

这些也不能当礼物啊。

蔡二娘跟进来:“姑娘,找什么?这几天我闲着没事,就搬了两匹丝绸给你做了裙子,等下你试试看。”

苏裳说:“我一个救命恩人生了儿子,快满月了,我准备去看看那个孩子。你说,我给他带啥礼物?”

蔡二娘说:“自然是金锁,金手镯。这些东西值钱。那人还是姑娘的救命恩人,一套金锁还不够,最好再送两个实心的金手镯表表咱们的诚意。”

苏裳尴尬:“家里不是没钱嘛。咱送不起。”

蔡二娘也发愁:“家里的银钱都用光了,现在咱们家靠买鸡鸭为生。这可咋办?”

两个人闷闷不乐,苏裳突然拍了拍手:“嗨,不去了。我不去了。等明年再说吧。”

她说话声音很大,仿佛下了某种决心。

等明年那娃娃周岁了,她也有钱了,到时候表心意也不迟。

然而事情不是她能掌控的。第二天,她带着玉在花田抓虫子,一队车马在花田路边停下,唐下马过来:“苏娘子,大人在车上等。”

苏裳:“……”

唐说:“大人说了,苏娘子什么都不用准备,人上车即可。大人说他不便下车,免得被有心人看到,还请苏娘子上车。”

玉吃惊得嘴巴能吞下一枚鸡蛋:“姑娘,去哪儿?去县城?”

苏裳摇头:“不是,不去县城。”

她心乱如麻,昨日下的决心再次崩塌。她仿佛看到漫天遍野的菊花在向她招手,呼唤她过去品尝正宗的菊花茶。

唐再次拱手:“姑娘,还请快些。大人在等。”

苏裳还在犹豫,马车帘子动了动,沈怀成掀开车帘,笑吟吟地看着她:“快些上来,要不然要赶不上陈劲儿子的满月酒。”

等苏裳回过神来,人已经在马车上了。

她一着急:“玉呢?”

沈怀成淡淡说道:“路途遥远,她又年轻,如何经得住颠簸?家里活儿又多,还得照顾铜锁那个顽童,我叫她留在家里。你自然有我照顾,无需担心。”

苏裳:“……”

谁让他照顾了?

不少农人在平整田地,洪灾过去,淹死的玉米和棉花都要拔掉,重新播种秋季农作物,还得抓紧时间种些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等入冬后窖藏。否则入了冬,菜比粮食还要贵,那时候老百姓什么菜都买不起。

有老者扛着锄头,边走边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为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

他嗓音沧桑,然而力气很足,唱得字正腔圆,回味悠长。

这是一首流传了上千年的《击壤歌》,意思是说太阳升起来了,我们就去干活;太阳落山了,我们就回去歇息;渴了挖井取水喝,饿了耕田种粮食吃。而帝王和帝王的官员们,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益处呢?

苏裳不由瞥了瞥身边的“帝力”。

这位可是超级“帝力”。

沈怀成凝神静听这歌谣。那老者唱了一遍之后,接着哼唱第二遍,歌喉悠长绵延,沈怀成不禁跟着哼唱。他自从记事起就在书院念书,可谓起早摸黑,读书之余,还得习武练功,后来考中进士为官一路上升到阁老,日子虽然辉煌,然而繁忙,何曾有过这等悠闲时光。

他心情舒畅,跟着那老者唱了一遍。他的嗓音浑厚低沉,带着成年男子的魅力和磁性,整个车厢都是他的歌声。他神态坦然,丝毫没把苏裳当成外人。一遍之后,他问苏裳:“我唱得好还是那老者唱得好?”

苏裳:“……大人年轻那老者许多,嗓音浑厚,歌声悠扬;那老者嗓音沧桑,让听歌的人感到世间沧海桑田,顿生无奈之感。可能那老者经历颇多,看遍人间无奈事,走过世间坎坷路,听来余味悠长,让人颇为惆怅,可谓余声绕梁。”

沈怀成没料到她能说出来这么一番话来。

hag954八6954八6907141412八0hl

:。:bqvvg八

rad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