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6章 歪解祖训录(1 / 2)

加入书签

第276章

“再等沐英在南站住了脚,就可以着手拾掇安南,将我大明的边境推到极南之地”

“包括后续自辽东为跳板转战高丽,再从高丽出兵经略东瀛”

“其实前几年你皇爷爷有意出兵东瀛那会儿,都督府就有这么个想法,说是从高丽借道最为便捷”

“还有孤也是依稀听闻,有些不知真假,说东瀛那边银矿多,大明实在是缺银呀”

朱标因为钱发愁不是一两天了,这次提起来更是紧紧的锁着眉毛,过了不久,眼神中又有些憧憬:

“我大明幅员辽阔,草原惧服,万国来朝”

“以吞吐天地之大志,独断万古之宏图到那时,孤的雄才伟略,足以比肩秦皇,功压汉武”

“再修河、修书、整饬吏治,集文治之大成”

“禀天地纯阳之精,纳江山灵秀之华,孤自我观之,实乃千古未有之圣君也”

自我吹嘘了好久,朱标又合掌眯着眼:

“藩王、文官、武勋,三权分立,以藩王临机专断之权,又彼此相互掣肘,可使之长治久安”

朱雄英摇摇头。

看着朱标这个人软绵绵的,实则他的功利心比谁都重

要说也是,摊上老爷子那样的爹压力大呀

随即就又有些生气,心里不住的嘟囔着:

我说打东瀛,你说我穷兵黩武,嘿!结果你自己偷摸着把算盘打的这么响!

想了想脸上带着些坏笑:

“父亲,你知道的,祖训录上说,东瀛是不征之国”

“诶!”朱标不在意的摆摆手:

“你还是把你皇爷爷的意思吃的不透”

“会背吗?把这段话背来一听!”

“啊?”朱雄英眨眨眼:

“这自然是会的”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停!”朱标一摆手,又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得意洋洋的说道:

“彼既不为中国患关键在这个患字!”

“要说起来,洪武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二年、十四年,他们哪年不来劫掠?这还能说是不为中国患吗?”

说着又虚掌在桌子上磕了磕,极为肯定的说道:

“此为心腹大患也!”

“他们屠我黎民,伤我百姓,扰我社稷,乱我江山”

“祖训录还能这么理解吗?”朱雄英眨眨眼,有些懵。

朱标却不以为意,身体前倾,眼神里泛着精光:

“好了,那既然是心腹大患,那对于心腹大患要怎么做呢?”

“这就要提起祖训录第二句了,所谓诸夷来扰我边,彼为不详”

“何为不详?”

“就是倒霉!”

“所以你皇爷爷真正的意思是如果他来大明劫掠,他就要倒霉,怎么倒霉?就是挨揍!”

“当然了,这也是搂草打兔子,关键是沿海的倭寇与逆贼,倭寇暂且不提,方国珍与张士诚的旧部却不能让他们老是守在那”

“大军出海他们就跑,大军一走他们又来,我大明的钱粮税赋多半出自南方,他们今年来闹,明年来闹”

后边的话,朱雄英没怎么听,只是低着头一脸的玩味:

呵!老爷子要是知道你这么歪解他的祖训录,非把你的嘴给撕烂!

就在朱标一脸憧憬的展望未来的时候,丁显跪在了宋讷的门前。

他算是难得的俊杰了,今年才二十五岁,容貌俊雅,面白微须,有一股读书人特有的随和与儒气。

当然,能被宋讷高看一眼,更是因为在随和与儒气背后,隐藏着一股子狷狂与书生气,号称所谓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不过此时他所有的狷狂与书生气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羞愧:

“学生愧对恩师”

作为大明最高学府的祭酒一把手,宋讷此人极为负责。

除了去宫里教课,其他的时候都是住在国子监,与学子们同吃同住。

甚至就连前些时候病重,在望江担任主薄的长子宋麟写信,劝他搬出太学调养,也被他断然拒绝。

丁显在门口这一跪,惊动了里头正看学子文章的宋讷。

他微微抬头朝着门外唤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