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悬赏寻尸(2 / 2)
刑侦五处处长说:“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凶杀悬案,十二宫连环杀人案,美国警方动用一切媒体力量征集线索,几十年过去了,不也是没有侦破吗?”
鼓楼区公安分局局长说:“我得再准备几个空房间来存放案卷,可以想象到,电视台播报碎尸案后,所有的线索都会汇总在一起,就像是无数雪花滚成球,越滚越大,最终咱们这个屋子都装不下。并且,这些线索有价值的肯定不多,要耗费大量警力调查那些无用的线索。”
梁教授说:“特案组有指挥权,明天蓝京市新闻联播头条播报悬赏寻尸启事,就这么定了。”
宣传处处长说:“我也有顾虑,案情公布之后,社会影响就大了,要是案子破不了,你说咱的脸往哪儿放,谁还好意思穿警服上街?”
梁教授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此案不能侦破,我不再当警察了,我会退出特案组,散会!”
包斩、画龙、苏眉三人感到心中一惊,没想到梁教授在会议上破釜沉舟做出如此重大承诺,三个人肩上的压力立刻变得无比巨大,为了特案组的完整,必须侦破此案,他们没有退路了。
苏眉要求画像专家准备死者的两张照片用于明天的新闻播报,一张不戴眼镜的,一张戴眼镜的。包斩再次向法医核实死者是否戴有眼镜,因为抛尸现场并未发现死者的眼镜。法医专家声称,尽管死者头颅被煮过,已经面目全非,但是从耳畔和鼻梁的皮肤压痕以及皮肤色素可以确定死者平时戴着眼镜,就像一个常年戴戒指的人,即使手指被煮过,痕迹仍在。
对于能否查明死者身份,揪出凶手,这些细节都至关重要。
第二天中午,蓝京市当地电视台播报了这起恐怖碎尸案的新闻和悬赏寻尸启事,并且预告晚上八点会进一步报道。主持人对台长说:“晚上,咱们电视台的收视率肯定暴涨。”精明的台长说:“是的,案情播报前后的广告应该提价。”
晚上八点,主持人对全市守候在电视前的市民说:“我们马上为大家揭晓关于特大杀人碎尸案的补充信息。疑犯的身份不明,性别不详,居住在抛尸地点附近,画面上展示的是装有尸块的包装物以及抛尸地点。案发前,凶手购买过黑色的塑料袋,在一个油条摊买过油条,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在凌晨抛尸。特别强调一点,此刻,这个变态杀人碎尸者有可能正在电视,凶手正在你们中间,请电视机前的观众,一下自己的周围,谁最符合我们描述的特征,然后拨打屏幕上的警方热线,我们会为举报者保密,对提供破案线索者奖励人民币十万元!”
警方热线很快就被打爆了,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蓝京市至少有七十多个凶手,他们大多数是举报者的邻居。还有学生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他的物理老师干的。更荒谬的是,一个孩子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并且追问会不会得到赏金,因为他需要钱买一台电脑。
尸源的线索也非常多,很多群众声称死者是他们的亲属和朋友,警方调查了举报线索中突然失踪和去向不明的人员,与户籍档案照片进行对比,然而一次又一次失望。
在寻尸启事中,梁教授似乎有先见之明,特意加上了一条:死者也有可能不是蓝京市人,也许是来本地探亲访友出差旅游的外地人士。
这条信息非常重要,一个医院院长提供的线索最终让警方确定了死者身份。
医院院长声称这个受害人很像邻市的一个外科手术医生,名叫黄百城,四年前来蓝京开过一次著名的学术会议,医院院长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的合影照片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仅从目测上就可以出,黄百城和警方画像非常相似,画龙立即出发前往邻市,提取了黄百城家人的da,经过基因检测比对,死者正是黄百城!
案情有了重大突破!
黄百城家人反映了一个疑点,黄百城在案发前声称去海南出差,但是警方在蓝京市发现了他的手机。大案指挥部联合电信部门使用gps定位坐标以及根据最近的信号塔追踪到他的手机——手机被扔在了一个人工湖里。
人工湖里还打捞出了他的血衣!
警方要求电信部门调出黄百城的通信记录,一个名叫夏雨萍的人在案发前给他打过电话发过短信,短信中留有一个地址。警方调查证实夏雨萍即为蓝京市人,女,三十六岁,未婚,那地址位于蓝京市的旧居民区,就在抛尸地点和油条摊附近。
地址所在的位置是一栋旧房子,有一个独立的铁栅门,上着锁,门内是几级台阶,一个过道,过道里放着一辆电动自行车。
警方破门而入,痕迹专家们分散开来,弯腰顺着楼梯一阶一阶地搜寻。在强光灯的照射下,他们根据肉眼尚能见到的已干涸的陈旧血迹,再按照行走人的步法特征,找出潜在的血脚印位置,然后用四甲基-苯胺化学药液心地涂在上面,地面上沾有血迹的部位与药液接触后呈现蓝色,这样,几个清晰度被大大强化了的血袜印便显现了。
苏眉放上编号牌,用相机拍照。
楼道里弥漫着刺鼻的药液味儿,每一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包斩和画龙站在门外,透过锈迹斑斑的铁栅栏门,可以到台阶上有一行醒目的血袜印,脚印很,说明是一个儿童,血袜上的花纹图案可以推断出是一个女孩。不出意外的话,房间里就是凶杀现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女孩是否还活着?
可以想象到——一个女孩从凶杀现场跑出来,她没有穿鞋,说明内心是多么惊慌,她的脚上沾满了鲜血,站在已锁的铁栅门前,无处可逃……凶手已经出现在女孩的身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