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6章 以权治国的贪权人(1 / 2)

加入书签

咱们的首辅大人现在是名正言顺了,不过,本来应该称他为宰辅大人。

宰相作为百官之首,从秦朝开始便设立其它职位来对它进行制衡,到了大明朝,朱元璋他是个能干人啊,权欲又比较重,顺带复习复习前面朝廷的教训,干脆就把宰相给废除了。

但又随着时间衍生出来内首辅这么个职位,和宰相差不多了。

张居正可不是那些平庸的宰相,他是明朝非常时期的宰辅。

为什么说非常呢?

第一自然是幼主登基,政策基本靠他来制定,当然,这一点他肯定是乐在其中,没有任何的怨言。

第二嘛,那会儿的明朝已经是下坡路,或者说走了有一段时间,内忧外患,不要因为张居正做得好就忽略了明朝的危险,说它有覆亡的危险并不是夸大其词。

又想起来他的好儿子给他弄出来的内权力,朱元璋看了眼门口,催促人怎么还没来。

路上磨磨蹭蹭的朱棣:要不是跑不出去,早就撒腿往外跑了。

张居正被誉为最有权力的读书人,他身上的头衔身份可真不少。

第一,他是皇帝的老师。

明朝皇帝的教育课程有两种,一种是每月逢二举行的经筵,排场很大,勋臣、六部尚书、大学士都得到齐,然后专门的人给皇帝讲解经史。

人家心理素质和学识水平都得高啊,不然被这么一群人听到你给皇帝胡说八道,讲的太差,影响名声和仕途啊。

张居正给神宗当老师,神宗和太后都很尊重,基本都是用张先生来称呼他。

在神宗的教育方面,张居正是下了功夫的,亲自安排课表,精心挑选老师,还安排了《贞观政要》等杂史,太祖、成祖的奏章批阅也被张居正拿来亲自教神宗,要求他日常上朝,不要没亲政就不关心政事,被宦官包围。

在万历六年以前,俩人的关系很融洽,神宗对张居正是真的信赖和尊崇。

说句不好听的话,幼年登基,父亲该履行的职责和陪伴都是张居正在代替。

穆宗:我虽然不关心政事,但这话确实很不好听啊。

赶紧吩咐人去把儿子抱来,当爹的位置还是得争取争取。

而其他人关注的点:万历六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君臣生出隔阂并不意外,但明明万历五年俩人都还融洽,为什么一下子便出现了裂痕呢?

第二则是政治管理者。

神宗年幼,加上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所以万历十年光景,张居正都是名副其实的掌舵者。ъine

但这里还是存在隐患,朝廷的人事罢免,最后呈到小皇帝手中的只是最后的名单而已,张居正一方面想要神宗快速成长为一个皇帝,另一方面又独裁惯了。

随着神宗的年纪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留下隐患。

也就只有真正咸鱼不想管事的人才能搭配权臣,不然哪个皇帝有能力、年纪到了后,干的第一件事不就是亲政啊。

问题是大臣也不是淡漠名利的人啊,真要抛下一切权力做个富贵闲人,谁都没这个心胸。

说放下就放下,更何况是一国的权力,站在那个位置,舍得下真就是圣人了。

咱们官场向来都讲究中庸,要会看上官的脸色行事,没眼色的早就被打发远远的了,至于谏官,那就更不讨喜了,哪怕很容易出喷子,哦不,是名人,但他确实不好当。

张居正可能是本身已经权力够高,或许也是当时国库穷的他实在是没办法。

神宗提议给两位太后修缮的时候,他都没劳动专门的谏官出手,自己先出来劝诫了。

当然,他不是针对两位太后,没这个必要啊,像是这类的事情还不少,得罪的人也不少。

朱棣忍不住了,“我大明到底是有多穷啊?”

他听到现在,想到大明就是一个穷字。

朱高炽幽幽道:“现在粮草都凑不出来。”

所以,别在这骂后人不争气了,他们也没好到哪去。

更何况时间往后推,财富基本都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皇帝又不给力,能有钱才怪。

朱棣被他的胖大儿一噎,一个冷眼甩过去,他又不是他的好大儿,收拾起来可不会手软。

知道他的心窝子在哪还故意戳,还真是欠揍。

朱高炽默默叹气,没办法,不能敞开肚皮吃肉真的会叫人脾气暴涨,他居然都敢和他爹顶了。

张居正从他任首辅到去世,大权一直牢牢地攥在手里,从来都不否认他很爱权,但叫人不讨厌的原因是,他并不是以权谋私,而是以权治国。

当然,长大的神宗除外。

作为一个改革者,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支撑,不管改革是好是坏,都无法坚持下来。

前面已经有人踩过坑,后来者也还是会在这个地方犯错,但张居正没有。

明中叶走下坡路还能被他力挽狂澜,有一个点便是他的声音足够大,不掌权难道靠仁义礼智信叫政敌听你的话吗?

仁义礼智信:我们被冒犯到了。

一直到万历八年,张居正富国强兵的目标基本实现,神宗也十八岁了。

不管是张居正做做表面样子,还是他也意识到若是不能及时身退,他的荣耀会成为祸害的根源,所以他上书了《归政乞休疏》,神宗没有批准,张居正锲而不舍的又写了一篇《再归政乞休疏》。

这一次张居正说得更为恳切,还表明若是日后朝廷有需要的地方,肯定在所不辞,然后直接不去内上班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