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章 宠臣:我觉得我有点多余(1 / 2)

加入书签

商鞅很兴奋啊,感觉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啊,对着秦孝公那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啊。

但秦孝公和商鞅的心情完全不同,要不是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他就差把人轰出去了,只觉得说的话一点都不称心,听得他昏昏欲睡啊。

不过人家还是有涵养的,没有当场把人轰出去,只不过结束后把宠臣叫到面前来,问他怎么推荐的人啊,说的话那叫一个狂妄啊,他们老秦人都没这么牛逼哄哄。

宠臣被喷了满脸立马回去问商鞅搞什么鬼,这不是他的水平啊。

商鞅很有自信,说没关系,看来是大王对他说的帝王之道不是那么感兴趣。

还在那信誓旦旦的请求宠臣再给他引荐引荐,可能也是觉得商鞅有本事,人家还真答应了。

这边秦孝公喷完算是清醒了,想起商鞅说的那些话,虽然不太符合现在秦国的国情,但如果真的要称帝的话,确实是可行的。

问题是,现在秦国连和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都做不到,平日里人家开会他们秦国都没有上桌的份。

虽然那会儿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但连上桌都不行还是怪叫人不服气。

想着想着,秦孝公觉得可以再给商鞅个机会。

别说,三个人情绪都很稳定,就连那宠臣居然都没把商鞅轰走,看来人家的宠臣也是要长眼睛的。

嗯…谁家的宠臣不长眼睛啊?

宠臣和佞臣还是有区别的?

知道天幕的意思,只不过他们的抱怨和纠正无法传达给某人,只能听着天幕有些内涵的话。

默默告诉自己,还没到达宠臣的地步,那不是谁都能当的。

不过人家秦孝公确实情绪稳定,招贤就真的招贤,不是只张嘴而已。

秦孝公想着给人个机会,过了几天就通知宠臣可以把人带过来了。

人家可能也嘀咕,摸不清楚自家大王和这门客什么路数。

商鞅这次到了秦孝公面前又是一顿说啊,只不过上次是帝道,这次又是王道,显然都不太符合秦孝公的想法。

秦孝公纠结的啊,商鞅说得很有道理啊,但总觉得就差一点挠到他养处,不上不下的。

唯一可庆幸的就是那宠臣没有再挨喷。

商鞅这边也差不多摸底完了,知道事不可过三,人求贤若渴你也不能浪费时间啊。

宠臣都麻木了,熟练的又隔了几天把人送过去面见,他觉得自家王上和商鞅都有点毛病吧,总觉得他掺和在中间怪怪的。

第三次商鞅和秦孝公那叫一见,三见如故啊,商鞅把他那套帮助秦国称霸诸侯的理论说给秦孝公听,秦孝公立马就抓住眼前的大才,得亏他前面耐心足啊,没叫这么个人才流失了。

不过,该送走还是得送走,就连宠臣都不操心了,一而再再而三,眼看着两人肯定是看对眼了,他自然不着急。

始皇帝只觉得听得很奇怪,挥之不去的奇怪。

倒是一些公主作为女子心思再某些方面比较敏锐,听出来一点天幕故意的地方,和姐妹在一块笑。

不过她们还不敢舞到自家父王面前去。

这一次是秦孝公主动对宠臣说要他把客人带来,上次聊得很投机,但有些东西还没聊透彻,继续聊啊。

这次都是第四次见面,前面得试探结束,自然都有点真家伙出来,互相都觉得遇到知己了啊。

连续聊了好几天,中间的宠臣默默退场,没有他出面的份了。

终于,商鞅找到了自己的伯乐,找到可以实现抱负和理想的国度,动手准备起自己的改革来。

不过,当时的秦国还是奴隶主的势力较大,变法的消息一传来,朝廷自然少不了反对派,还很是声势浩荡。

知道变法肯定会损害自身的利益,秦国的大奴隶主自然竭力反对。

还有不知道变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否会成功,毕竟变法失败的案例又不是没有,不是谁都禁得起折腾的,秉持着怀疑的态度。

最主要的是,秦孝公这个国君还是举棋不定,毕竟变法若是失败了,他需要承受巨大的责任。

商鞅一转身发现自己伯乐的犹豫,立马都不顾上完善变法的内容,先得把国君的心志坚定下来。

毕竟如果变法肯定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情,中途国君反悔那真的是一切都变成一场空。

而且,他也需要一场明面上的秀场,将变法的好处摆出来,叫许多中立和质疑的人转化为支持,至于反对派?

商鞅也没天真到能把人劝服,毕竟那是切实的割走他们到手的利益。

可不是嘛,自古变法从来都没有顺利的,遇到的阻力更是一大堆。

变法说到底就是为了再分配利益,有人得到自然有人失去。

大多数的变法为了民富国强,自然就得往本身的富豪贵族上面下手,他们掌握的资源和话语权会成为巨大的阻力,甚至是反扑的杀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