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8章 宠信王振(1 / 2)

加入书签

朱瞻基一脸呆滞,宣德十年驾崩,那时候我也才三十多岁,未免死得太早了吧?

张太后脸色大变,儿子驾崩的时候,不过三十七岁,还正当壮年,怎么就不行了?!

先帝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猝然驾崩,可他的寿命比儿子要长呢!

朱元璋倒吸一口冷气:“九岁的皇帝,他能担什么事?!”

皇帝年纪,势必不能亲政,需要大臣们辅佐,若是在这期间朱祁镇出了什么问题,又是一场动荡。

更可怕的是,若是大臣们不靠谱,大明极有可能重演东汉旧事!

朱棣大惊,大孙子你为什么死得这么早?!起码得等朱祁镇及冠后再死吧?!

九岁的皇帝根本不能指望啊!

张氏焦急地看向儿子,见他正坐在皇帝怀里,一副天真康健的模样,这才松了口气。

这可是她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块肉,年纪轻轻没了,她怎能不心痛?!

朱祁镇虽然是幼年登基,但他的处境并不像东汉的皇帝那样艰难,前朝政务由大臣们代劳,还有太皇太后在身后辅佐,又有祖父和父亲开创的“仁宣之治”的局面,他只需要慢慢长大即可,但不知不觉间,朱祁镇就长歪了。说长歪了似乎不太合适,王振在其中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

朱元璋刚松了口气,见状心又提了起来。

他咬牙道:“该死的王振,我就说不能信任宦官!”

朱瞻基脸色铁青,王振那个王八蛋,他到底教了他儿子什么?!

他当初看王振聪慧,因此格外看重他几分,没想到聪明的王振很有可能在背后给他一刀。

王振就是这么对待他的信任的?!

他厉声道:“还不快把王振那厮拖过来——!”

孙贵妃见他盛怒,当即噤若寒蝉,连哭都不敢哭了。

朱瞻基看她一眼,脸色稍稍缓和,说道:“祁镇年纪,离不开人,你回去照顾吧。”

孙贵妃乖顺地走了,心里暗暗庆幸,幸好儿子年纪太,不用跟着挨骂。

朱棣懊悔道:“早知就该叮嘱瞻基,不要太过亲近宦官了!”

尤其是不能让宦官负责皇子的教育,除非这个宦官是郑和。

徐皇后说道:“后悔有什么用,好好教孙子才是正经,瞻基这才多大,还有的是机会。”

朱棣松口气:“也是,险些忘了瞻基这孩子还呢!”

他看向儿媳张氏,赞道:“老大这媳妇选得不错!”

张氏忙道:“父皇谬赞,儿媳能有今日,都是父皇和母后悉心教导的缘故。”

朱祁镇登基后,王震凭借着他的信任迅速升职,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明朝宦官中权势最大的位置,手握批红之权,可以代替皇帝在内阁大臣给出的票拟上做出批示。张太后对此颇为警觉,正统二年,张太后召见几位辅政大臣,要求朱祁镇听从他们的意见,又把王振叫好,斥责他祸乱天下,朱祁镇不惜为他跪下求情,这才保住了王振的性命。有次王振不等内阁大臣杨士奇对某项事情做出票拟,便率先做出决定,杨士奇非常生气,张太后鞭打王振,令他向杨士奇谢罪。

朱瞻基拍案而起,骂道:“王振此贼狼子野心,我竟错看了他!”

说实话,他不介意朱祁镇在某些时候重用王振,但这太过了,更重要的是,王振有了自己的野心。

他亲近宦官,希望宦官能做自己手里的一把刀,但不代表他乐意见到宦官有自己的心思。

张太后神情一沉,不悦地说:“平日里看王振聪慧机灵,不曾想他还有这样的野心,实在该死!”

她有些遗憾,日后自己怎么就没弄死王振呢?虽说要顾忌孙子的脸面,可私底下做些什么也好,总比王振日后为祸天下要好。

朱棣皱眉,叹道:“你这孩子,还是有些优柔寡断了。”

他对张氏道:“王振已成祸患,你该当机立断取他性命才是,只要他还活在世上一日,就一日不得安宁。”

徐皇后赞同地说:“陛下说得有理,王振惧怕你的威慑,可你总是要死的,待你走后,王振岂不是失去了控制?”

朱元璋神色阴沉:“这就是朱瞻基亲近宦官的后果,看看这个王振,都嚣张成什么样子了?!这个孙媳娶得不错,要是能除掉王振,那就更好了。”

王振就是一个祸害,不杀他,迟早还要兴风作浪。

王振虽然有张太后和三杨等大臣的牵制,但并没有消弭掉王振的野心,他本人的权势也在不断膨胀。正统六年,朱祁镇宴请大臣,庆贺三大殿竣工,宦官因为规定无法赴宴,朱祁镇没见着王振,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怪想念王振,就派人前去探望王振。王振见了朱祁镇派来的人,很是不满,竟自比周公,抱怨不能参加宴会。朱祁镇听到以后,不仅不觉得王振狂妄,还对他很怜惜,不仅让他从东华门进入宴会,还让文武百官向他朝拜。

朱元璋:????

他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王振他说自己是什么周公?莫不是我听错了?!”

朱标低声说:“爹你没听错,此人自比周公。”

朱元璋勃然大怒:“王振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我朱家的一个家奴,谁给他的胆子自比周公?!朱祁镇叫他一声王先生,还真当自己是帝王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