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开皇之治(1 / 2)
杨坚还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精简了地方官职制度,裁撤冗官,为朝廷节省了不少开支,行政效率也有提高,更是减轻了百姓的压力。对于官员的任免,杨坚也有一套自己的制度,地方官员本可以就近录用官僚,经过改制,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必须由中央决定,吏部每年还要对官员进行考核,以此决定每位官员是奖是惩,是升是奖,后来还规定官员的任期为三年。
嬴政点了点头,不得不说,这个叫杨坚的皇帝还是很对得起他的谥号的嘛。
大秦刚刚建立不久,六国余孽蠢蠢欲动,若能加强对于地方官吏的控制,对大秦的伟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就说那个叫项羽的,到现在都没抓到,也不知道那些官吏干什么吃的。
想到这里,嬴政目光微动,问道:“刘邦那事怎么样了?”
蒙毅恭谨地说:“禀陛下,刘邦已经在来咸阳的路上,并无异状。”
嬴政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得好好考虑一下该如何安置刘邦。
李斯脸色苍白,陛下虽然没有杀他,但他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嬴政对他态度的变化。
他如今身无官职,只能作为一个不清不楚的谋士站在朝堂上,眼看着蒙毅独得恩宠,这种感觉痛苦极了。
有种说法是,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杨坚虽然废除九品中正制,但他选拔官员的方法并不是科举制。在两汉时期,朝廷选拔官员的方法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地方官选取人才向上推荐。后来察举制沦为了门阀手中的工具,曹丕便采用了九品宫人法,但也被门阀所操控,直至隋朝出现了科举制的雏形,但这并不是完整的科举制度,隋朝所谓的科举制需要高官推荐,但唐朝的科举制是无论门第都可以报名参加,通过严格的考试来获得为官资格,因此科举制的真正确立是在唐朝。
(这里是有争议的,有各种说法吧)
科举制的出现,在唐朝之前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嬴政诧异地说:“无论门第都可以报名参加?!”
刘彻伸长了脖子,迫切地想要看个究竟。
无他,无论门第,这一点实在太诱人了!
在这之前,朝廷选拔官员无论是采用察举制制还是九品宫人法,都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正如天幕所说,这两种办法都有它在当时的先进性,但长此以往,也出现了种种弊端。
普通人想要为官作宰,这比登天还要难!
刘彻颇有些跃跃欲试,一个国家的繁荣少不了人才,如果科举制能给他带来更多优秀地、且没有关系牵绊的人才,他不介意尝试一下!
嬴政也很是心动,但这科举制并不是那么轻易实行的,考试的内容,舆论的反响,官员贵族的看法……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鉴于北周律法比较严苛,杨坚登基后命人修订了一部全新的《开皇律》,废除严刑苛法,如果实行死刑,必须经过三次复审,这套律法的影响颇为深远。杨坚对于吏治也非常重视,大力整顿贪赃枉法,吏治为之清明,也解除了百姓和国库的困境,也为杨坚治下的繁荣景象打下了基础。在隋朝之前,都城的布局非常混乱,杨坚继位后兴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大兴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对称格局,城市内部的建筑分布井井有条。
杨坚木着脸,并不感到开心。
天幕每说他的一样善举,杨坚就好像凭空中了一箭,因为他知道,无论他现在做得有多好,一个杨广就把家败完了。
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杨广居然那么能装,把他和皇后都骗过去了,若不是天幕揭穿了他的真面目,估计他真的会废掉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说不得还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立了个大孝子呢!
每每想到杨广那个兔崽子,他心里就有一种被愚弄的屈辱感。
独孤皇后见他脸色难看,默默地给他揉捏肩膀。
面对爱妻的温柔意,杨坚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独孤皇后心里何尝不愤怒,她以为杨广是个好孩子,谁知他是个绝世大傻逼啊!
她早就派人搜查了杨广府上,发现他做出来的那副样子根本就是在欺骗他们!
杨坚对社会经济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隋朝建立之初,户籍并不清晰,有人隐瞒家庭人口年龄,这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非同可,因为人口是与赋税和劳动力挂钩的。杨坚实行了一项叫做“大索貌阅”的措施,命各地官员根据户籍上的年龄相貌进行比对,查出了许多错漏的户口,又采取“输籍定样”的方法来收取赋税。这些制度不仅能加强政府对于人口的控制,防止百姓逃税漏税,还能抑制豪强的兼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
嬴政简直想拿个本本记下来,然而蒙毅已经这么做了,这让他非常满意。
果然还是蒙家兄弟忠耿体贴,深得他心!
李斯更酸了:陛下我也能给你出谋划策啊!
他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后世是用什么东西记录每个人的年龄相貌的?
刘彻蠢蠢欲动,但这活可不轻松,群臣纷纷移开了视线。
陛下,不是我们不干活,实在是这事麻烦得很啊!
杨坚为人非常节俭,不用金玉等首饰,一顿饭没有两道肉食,宫中妃嫔也不会装扮华丽,他还提倡官员节俭,减少剥削,杨坚还在各地设置粮仓,存储粮食,防止粮食出现短缺。种种举措,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也很快恢复,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