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赤壁之战(1 / 2)
孙策对此非常失望,袁术称帝后,孙策写信劝说,袁术并不愿意理睬,二人就此决裂。朝廷正式封赏孙策。次年,曹操册封孙策为为吴侯和讨逆将军。建安四年,孙策夺取庐江,豫章归附,孙策统一整个江东,彼时袁绍势力正大,曹操无力再对付孙策,只好进行安抚拉拢。可以说,孙坚和孙策父子都为孙吴打下了基础。iuь
孙权哼哼道:“袁术那个人……”
他很不喜欢袁术,对付出尔反尔,戏耍他兄长数次,称帝更是愚蠢至极。
这种蠢人,不配让他费心。
周瑜亦说道:“袁术此人空有勇武之心,竟无半点谋略,不堪为人主。”
曹操回忆道:“孙策的确是个麻烦,骁勇善战,又善于拉拢人心。”
他忧伤地说:“什么时候能把云长和周瑜都收入麾下就好了。”
荀彧:主公,你还挺爱说笑的。
可惜的是,孙策与父亲孙坚一样倒霉,孙坚在战场上死于普通士卒之手,而孙策就有点没事找事的意思了。孙策外出打猎,偏偏骑马骑得很快,把身边护卫都甩开了,他是艺高人胆大,谁知就在狩猎途中,遇到了仇家行刺,一箭射中了孙策的脸。虽然只是射中了脸,但伤势很重,孙策将弟弟孙权托付给部下,晚上便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妥妥的英年早逝。
曹操意味深长地说:“到底还是年轻气盛,做事也不考虑后果,结果阴沟里翻船了。”
孙权脸色铁青,那个仇家便是昔日的吴郡太守许贡。
许贡被孙策击败,曾向朝廷建议召孙策进京,放任他在地方做大,早晚威胁到朝廷。
许贡向朝廷建议,自然就是向曹操建议,一旦曹操看到那份奏章,以皇帝的名义召回孙策,那么孙策就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依照孙策的性子,绝不可能进京,可要是拒绝,就是不尊皇命,正好给心怀不轨之人以可乘之机,江东顷刻间就会分崩离析。
孙策截获了这封书信,杀掉了许贡,那天的刺客便是许贡昔日的门客。
周瑜神情一痛,他当时领兵在外,连好友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这次孙吴的主角,便是这位接过兄长重任的孙权,他少年时便颇为不凡,爱好招贤纳士,孙策对他很是看重,也注意培养他的能力。孙策去世时,孙权十九岁,被封为讨虏将军和会稽太守。这时江东统一不久,还没有收拢人心,孙策又突然去世,年轻的孙权甫一上位,面对的便是江东并不稳定的局势。
庐江太守李术不愿效命于孙权,发动叛乱,孙氏族人也在暗中窥伺江东,数万山越人也蠢蠢欲动。这时,一个张昭,一个周瑜,选择了站在孙权这边。张昭是孙吴重臣,孙策在时便手握重权,孙策临死时,更是将弟弟托付给张昭。而周瑜与孙策是至交好友,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孙策去世后,周瑜与张昭共掌军政大权。
曹操凉凉地说:“张昭和周瑜对旧主倒是忠心耿耿。”
荀彧笑道:“为主公尽忠,有何不可?”
曹操笑吟吟地说:“那荀彧也会永远忠诚于我么?”
荀彧一顿,轻声说:“自然也会。”
孙权紧紧握住周瑜地手,说道:“公瑾可是帮了我的大忙。”
周瑜失笑:“主公何必如此客气,尽忠职守,谨遵先主遗命,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孙权笑了,兄长走得突然,他到底年轻不经事,面对心怀鬼胎的一众江东人士,难免有几分彷徨。
张昭和周瑜的出现,无疑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孙权对周瑜和张昭也非常礼遇,视张昭为师,视周瑜为兄,在一干臣僚的辅佐下,孙权消灭叛变的李术,严防孙氏宗亲作乱,广聘贤士,收拢名门大族之心,彻底稳定了江东局势后,孙权吞并江夏郡。这远远没有结束,孙权并不打算做一个偏安的军阀,何况北方还有曹操虎视眈眈,容不得懈怠。
孙权傲然:“他曹操可以觊觎皇位,难道我孙权不行?”
他为此付出了无数血汗,难道是为了龟缩在江东吗?
既如此,干脆投降曹操好了。
周瑜心里一暖,主公手握大权,却还是视他为兄长,此生有幸遇见两位英明的主公,他死而无憾。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击败刘备,直取江东,曹操势大,战或不战,江东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鲁肃和周瑜为首的主战派,一派则是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曹操来势汹汹,孙权却不想投降,周瑜也向孙权列举了曹军的种种缺点,认为他们并非全无胜算,鲁肃也带来了刘备器重的谋士诸葛亮,认为可以与刘备结盟一同对抗曹操。
孙权说道:“若不是公瑾和鲁肃极力主张,我也没那么大的信心。”
周瑜眨了眨眼:“黄盖也是功不可没啊。”
孙权大笑:“没错!”
刘备欣然:“我自然器重孔明!”
曹操想起这件事就不爽,本来已经提过一次,现在又要提第二次,烦死了!
不过这个诸葛亮很得刘备器重么?想必此人并不简单,他听说过诸葛亮,但没大注意过,仿佛是个挺有名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