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导弹发射井(1 / 2)

加入书签

华夏在建国初期,与北方的大国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蜜月期的时候,他们几乎共享所有的科学技术与情报战略等。

但是随时国际形势的改变,也随着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渐渐的走向了交恶。

619号研究所出问题,就是在那段时间。

说起619,那曾经几乎是华夏的骄傲,更是西北省最大的煤矿之一,里面的无烟煤煤质是上上等。

这个煤矿从很早就开始开发了,有记载的大规模开发记录,是清末的扶桑与德意志两国联合开发。

但后来随着战争爆发,这个煤矿逐渐的被搁置,期间虽然也有零星的开采,但都不属于大规模。

直到建国后,苏联的技术进入,华夏这才正式重启619号矿洞。

矿洞被飞速的挖掘着,短短十来年,从记载中就能看到,这个煤矿的产量竟然在逐年减少。biνne

到了出事前两年,甚至几乎已经不出煤了,但是关于619的记录却还在持续着。

很多所谓的苏联著名专家,在这个记录中都有出现,他们的频率很高,而且在里面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他们在矿洞里发现了什么?”萧衍不解的问道。

罗老摇了摇头,他并没有介意萧衍打断他的话,而是耐心的解释道:“根据我们的记载,地底中的确发生了什么,但都是意外。停工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华夏决定把西北省作为主要能源储备中心,对这一片的开采尽量缩小,甚至不开采。

另一方面,是研究的方向变了,苏联发觉了这个地理位置的绝佳,他们的武器专家看上了这个矿井。

经过苏联跟华夏的决定,他们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导弹发射井,用来储备与隐藏核弹头。

萧衍到底是军事首领出身,也是有点了解的,知道苏联在解体前,曾经建造了一千五百个导弹发射井。

这数量,比老美还多了五百个,简直就是到处都储备着致命的打击。

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核战争讲究的并不是谁的武器先进,也不是讲究谁的动作快,他们主要在意的一点,叫做二次核打击能力。

就是双方对攻之后,按照核武器的攻击范围,基本上在第一次打击中,对方的核武器就直接引爆,从而造成大面积的伤亡。

而在这时,就要看谁还有能力发动第二次核打击了。

美国为了维持二次核打击能力,建造了一个特殊的机群,这些飞机全部都是运输机,每天拉着核弹头满天的飞行。

它们的补给就在空中,几乎很少落在地面。也因此,有很多飞机曾经出现过故障。

飞的久了,自然也会有问题,其中就有不少坠落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也偶有落在阿拉斯加州的,曾经因此还爆出过几次新闻。

而苏联隐藏核弹头的方式,传说是有一辆绿皮军列,永远不停歇的崇山峻岭的轨道上行驶,同样绝不停止。

以上的方式,都是动弹的储存导弹的方式,而静态的,导弹发射井就是最基本的储存方式。

当初有可能是苏联帮助华夏建造,也有可能是某种战略合作。至于具体情况,这点萧衍是绝不可能知道的。

但是他知道的,是在华夏与苏联闹崩之后,刚储存进矿井内的新式核弹头,就准备撤走。

这是苏联当时最先进的核弹头,有着强大的威力跟稳定的性能,就算是现在,也属于世界前列的技术。

要知道,苏联很多军工产品,到现在华夏拿着图纸都做不出仿品来。

当时,苏联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也唯有美国能与之抗衡。

就是这么一批核弹在进入矿井中没多久,意外发生了,所有的电子产品在同一时间失去了作用。

地面跟地底工作人员失去了联系,而且在同时,已经改造成发射井的矿井发生了坍塌跟爆炸。

意外来的太快,地面接应的人员根本无法做出反应,地下的人很快就被深埋了。

此后,一共组织了数十次的救援,有华夏单独的,有跟苏联联合的,在多方努力下,也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终于,他们从一个废弃的通风口重新进入了矿井内,但眼前出现的,完全是人间炼狱。

被困在矿井内的科学家跟工作员,几乎都死了,他们的死状都很惨,几乎完全都是内脏碎裂,七窍流血。

而体表外侧,却没有任何伤势,这略有点像是地震或者爆炸产生的振荡造成,可事情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进去的救援队,亦或者说是侦察队,他们并没有探测到核泄漏,更没有发觉地上的尸体被辐射。

那么爆炸后震死的可能性就很少了,救援队沿着矿洞继续往下。

这个矿很大很深,救援队的人往矿底走了两天的时间时,问题出现了。

队里的成员开始无故吐血,因为这个队员之前有胃出血,所以大家也没太在意,只是派人送他原路返回。

可等他们接下来往下走了半天的路程后,他们中的人开始大部分吐血,甚至七窍流血。

这时他们想到了矿井中最初发现的那些科学家们,他们知道情况不对,开始返回。

可是当他们回到路面的时候,队中却只剩下一个耳朵不灵敏的队员。

有人认为可能是遭受了声波攻击,于是穿戴了耳机跟干扰声波装备的队伍再次向地底进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