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为了战争为了胜利(五)(1 / 2)
1917年1月21日,《泰晤士报》上刊登了莫里循的新闻,1月日,《费加罗报》上也刊登了另一篇充满了法国文风的同样新闻。
与莫里循的担心不同,并没有人因为中国的现状而小看何锐,既然欧洲从上层到底层都不认为中国能够建设出工业体系,遇到这样的困难就没什么好嘲笑的。反倒因为这篇内容翔实的新闻实事求是的讲述了中国东北兵工厂建设的艰难,引发了不少人对中国工厂的欣赏。
上层与下层的看法就颇不相同,下层看到的是中国建设兵工厂的艰难,上层看到的是兵工厂的产能。英国军需大臣丘吉尔最初想利用何锐的新闻价值,现在他发现何锐的价值或许更大,一个能够廉价生产步枪的兵工厂在当下的时间真的很有用。
在法国,马格隆的情人的丈夫,法国军需部长下班后回到家,就见到他通知的人已经到了。
“你们去中国参加兵工厂的建设。”部长阁下命道。
“去中国?”几个青年都很讶异,“那里有什么好去的?”
部长并没有解释,只是命道:“俄国需要更多军火,你们的工作就是提升产能!”
之后也不管青年们的想法,直接让那些人回去准备行李。
等青年们离开,部长站起身走到窗边,看到青年们有些不高兴的背影,心中叹息着年轻人真的不懂长辈们的良苦用心。新的征兵即将开始,现在让这些人去殖民地都已经不再合适。因为殖民地也已经开始大量征集青年投入战争。
在这种时候,官方能够施展的办法并不多,派他们去中国加入兵工生产,已经是最不会被人诟病的手段。当然,这也托了《费加罗报》的报道,让巴黎人民知道有这么一个兵工厂正在为协约国生产装备,并且急需协约国的技术支持。
好好活下去啊!部长在心中叹息着。
不过能派去中国兵工厂的人乃是少数,很快,这件事就被人忘记了。
进入4月,法国对德国发动了进攻。停滞了几个月的战场再次硝烟弥漫,双方的重炮群开始轰鸣,把无数炮弹向着对方发射。
原本法国方面认为靠着火炮轰击敌人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法军伤亡,加上进攻的尼韦勒地区面积很小,所以乐观的把伤亡定为一万人。
然而4八小时内,法军有统计的伤亡就到了多人,估计实际上的伤亡应该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之多。
为一万人伤亡准备的军医院已经不是人满为患,而是被彻底挤爆了。伤员们根本得不到及时救治,他们就如同垃圾一样堆在医院。通道上,房间中,帐篷里,到处都是伤员的惨叫与呻吟,他们捂着流血的伤口,却无人问津。
轻伤拖成了重伤,重伤则引发了死亡。有些伤员受不了这样的环境,痛苦的想爬出军医院。然而更多的伤员被运进来,通道堵的死死的,进不去也出不来。血腥气弥漫在军医院里,让不少伤员精神失常,他们流着血站起身,吼叫着推搡着。
有些轻伤员踹开围栏,冲了出去,也不管卫兵们的阻拦,开始向着后方进发。这时候,伤员们再也没有心思为国奋战,他们此时只剩下一个念头,逃离这里,逃回家去。法国军人已经不想再打仗了!
在之后的半个月内,整个法军突然爆发了逃兵潮。短短两个星期时间内的逃兵数量就超过了过去两年多逃兵总和的数倍甚至是十倍。
法国军队大哗变的消息震惊了英法上层,在这个战争时期,新闻消息是被严密封锁的。所以法国普通士兵其实并不知道,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开始组建新政府。
同盟国受到的压力骤降,如果此时德军发动猛攻,法军很可能出现总崩溃。
也就在这个时候,《泰晤士报》与《费加罗报》上又刊登了关于战争的‘好消息’。中国北洋政府开始有了加入协约国的意思,而且并非是中国单方面加入协约国,而是美国与中国有可能一起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