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安禄山的衡量(1 / 2)
“使君,此次入朝太过凶险,再三思三思吧。”
拿起案几上的几封密信,高尚脸色有些焦急的继续道:“杨国忠不但将京都府里的门客都给拘走,还明目张胆的入府搜查。
这显然是要对使君您动手,这一去犹进了龙潭虎穴一样。
不若先回封书信拖上两月,派人将夫人与大郎君秘密接回。
到时候直接起兵,以现在河北辽东联手之势,唐庭必败无疑。”
严庄脸色凝重的接口劝慰道:“高先生担忧的极为有理。
郡王还是再思虑思虑,北地兵强马壮,而唐庭腹地空虚。
只要起事必能成,没必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京都。”
高尚与严庄都认为杨国忠已经要黑手,安禄山这个时候入京都,十有八九要回不来。
真闹个这样的结果,北地不但没法再成事,他们从龙之功也会成了泡影。
这些年呕心沥血的准备,更是成了无用之功。
尤其是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两人更不甘心安禄山就这样去冒险。
“现在还不是时候,要再等一等。”
让李猪儿继续给更衣,安禄山对两人摇头道:“咱们真正要应对的也不是那些花架子的禁军,而是朔方与河西那边的西军。”
安禄山其实打心里就不想在这个时候反,因为世人都知道李隆基对他太过恩厚。biνne
这个时候反,首先从道义上就说不过去。
而等着李隆基死后,太子上位时再反才是最佳时机。
世人都知道他得罪过太子,有受到报复无奈起事这个借口也算是占了些理,多少能被世人包容一些。
除此之外,他与高尚和严庄所说也都是真心话。
大唐最能打的就是北地边军与西军。
而西军常年征战,战力一点不比北地边军差,甚至是还要压过一头。
从兵力对比上北地也并不占优势。
朔方六万人马,河西七万五千人马,陇右七万五千人马。
三镇加一起也有二十万出头的兵力,与他所辖三镇兵力旗鼓相当。
而且河东虽然是他兼任节度使,但河东一直都由副使在代为主政。
原先将吉温给弄了过去,但杨国忠可恨,又把吉温给弄回了朝堂并且闲置起来。
现在河东的官吏与将领能有一半与他一条心都算是多的。
没有万全的谋划,这个时候轻易不能动。
不然中原腹地好拿,汹涌而来的西军却难打。
对于两人如此执意要在这个时候起事,安禄山认为是受到了辽东那边的影响。
罗一与楞利实联手将新八部的契丹人给打得大汗都没留下全尸。
短时间内契丹人恢复不过来,没有契丹人的牵制,大军可以从容的南下。
可实际上安禄山认为辽东的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罗一知晓杨国忠下绊子,送过来的书信很懂事的没提米粮与军备的事。
但却言明虏获的口众要留在辽东用以垦田,而且还会与楞利实联手继续攻打倭国。
这意味着辽东的辎重真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不然不会将两万多契丹精锐降兵给安排去耕种,更不会与楞利实联手去打倭国。
辽东缺米粮,起事后就全要靠河北供给。
两方人马加一起都快要达到十万,且大多都还是骑军。
不能快速将东都洛阳拿下,河北南部各州以及都畿道各州的米粮难以供应大军。
如果强行征粮,各州老百姓绝对会揭竿而起,到时候拿下的地界儿都将不得安稳。
若是痛下杀手落个残暴之名,又会让未克之地的军民殊死抵抗。
他是要称帝夺天下,而不是如松漠的契丹贼一样南下过去抢一次便跑。
若真是这样,他只管与李隆基讨要就好,何必还要如此兴师动众。
加之此时正是盛夏,骑军马力不足,步卒身穿甲胄又行动迟缓,不是动兵的好时节。
哪怕是拖上一年,以新罗战事为借口,让河北南部各州的米粮停了向朔方供应而是转为供给范阳,形势将大为改观。
就算罗一征伐倭国不利,暂时也不必再为米粮担忧。
因此安禄山觉得有必要赌一下。
毕竟他暗中的准备非常隐秘,加上杨国忠虽然叫嚷的凶,李隆基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
见安禄山执意要去长安,高尚与严庄两人无奈的对视了一眼,脸上都布上了愁容。
“知道你们两个担忧于我,可咱们方方面面都还未准备好。
如今只是杨国忠那小儿乱喊乱叫,圣人该不会对我如何。
我儿正好主持新罗之事,可以借机今年停了朔方的米粮。”
扶了扶李猪儿给挂好的腰带,安禄山叹了口气,继续道:“我也不想进京,可不去更会落了杨国忠的口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