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九十六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 / 2)

加入书签

“肘子跟我来。”林婉秋很忙,一点客套的时间都没有:“咱们去看那件宣德青花。”

“港岛又几个专家也在。”李乐海说道:“还有安宅先生,坂本五郎,以及安思远先生的亚洲事务总代候钟晋先生。”

几人走入一间偏室,这里是一个小展厅,展厅里边摆放着几样文物,其中一件就是周至已经上手过的《大日经》。

不过现在室内的人都围着一件青花大罐弯腰在研究,见到林婉秋带人进来,方才直起身子。

林婉秋给众人介绍,其实主要是给周至介绍:“这位是我们港岛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这位是徐展堂先生,张宗宪先生。”

“这位是新岛著名古董商,李鉴宸先生。”

“这位是岛国著名收藏家安宅英一先生,这位是坂本五郎先生,这位是米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的亚洲总代,候钟晋先生。”

一干人看着周至,神情比周至看到他们还要惊讶。

以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周至这样的小年轻在他们眼里,用“名不见经传”来形容怕是都抬举了。

在惊讶眼神的环视当中,林婉秋又微笑着介绍周至:“这位是我们内地海通拍卖公司的鉴定顾问,周至先生,别看他年纪轻轻,已经战绩不菲了。”

周至赶紧和众人一一点头握手,这些人里边最让他惊讶的却是侯钟晋,一开始听名字还以为是中国人,结果和安思远一样,也是個金发碧眼的老外。

“哦?小朋友有什么战绩啊?”

在这里的除了侯钟晋这个代理,其余无一不是中华文物界一等一的大藏家,尤其是港岛和新岛的几位,本身都是事业成功的大豪商,还是学识渊博的鉴定大家,他们的藏品,就连李启严这样的人物都得敬畏。

说话的这位是李鉴宸,他倒是和其余的人有点不一样,虽然名下有十几家企业,可本身还开着古董行,从事着古董买卖,和林婉秋可以算是沾边的同行。

林婉秋笑道:“他最近有个大手笔……”

“我想起来了,”张宗宪是瓷器大藏家,对于港岛上重要的瓷器流转都比较上心:“侄女手上的两件转心瓶,前段时间被一名内陆藏家购去了,我记得好像名字就叫周至是吧?”apbiqμνne

在得到林婉秋的点头确认后,张宗宪感慨道:“却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啊!”

“小朋友还不到二十吧?”一边的徐展堂乐了,对众人笑道:“这行需要新血啊,我们港岛有婉秋侄女,乐海贤侄,现在还来了个更年轻的!”

“不错不错,换到我们在这年纪,可也还没有这般实力。”

“我们那个时候都是捡漏。”杨永德看了安宅英一和坂本五郎一眼,笑道:“不像现在,不拼实力,都不行了啊。”

安宅英一和坂本五郎都是中华文物藏家,文也没有问题,坂本五郎连粤语都懂,之前一直充当着安宅英一的翻译,现在微笑道:“中国得了世界银行无息贷款以后,发展得的确非常的快。两件转心瓶的新闻我都看过,乾隆的审美……嗯,不过的确精巧繁复,说是大手笔,也算得上。”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言下之意却是有些不屑。

的确,虽然两件转心瓶都代表着乾隆朝极致的制瓷工艺,可是岛国人继承的是宋代淡雅清寂的瓷器审美观念,因此的岛国人的口味和乾隆的审美真是尿不到一壶里边去。

而且周至收藏这两件乾隆器物,从目前的价值来看,安宅英一随便拿出自己的一件藏品来都能碾压。

不料林婉秋微微一笑:“坂本先生见笑了,我可不敢自夸,将肘子从我们这里购入的两件瓷器就说成是大手笔。”

“我说的这个大手笔啊,是他刚刚用了一百万美金,从王时襄先生手里购入了他收藏的全部明清家具。”

“什么?!”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其中最夸张的要数侯钟晋这个老外:“一百万美金,怎么可能?!那张花梨木交椅,去年伦敦拍卖会上有一张类似的,成交价也不止一百万美金!”

“这是蒙王老爷子的抬爱了,指定我作为这批明清家具的继承人,我的确是受之有愧。”周至赶紧摆手:“不过也不能如侯先生所说这般,用伦敦拍卖会的价格来衡量王老爷子那张花梨木交椅的价格,毕竟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处处都需要贷款,这批文物也不可能流出到国外,到现在国内同类藏品的价格,和国际价格本来就不是一个水平。”

“如果,我是说如果,王老收藏的交椅能够出现在伦敦拍卖会上,那起拍价就应该在百万美元。”

“毕竟那是上过老爷子《明清家具珍赏》,作为重点篇目向世界推介明清家具风格时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称之为全世界明清家具的收藏热潮所起,都不算过分。”

“不过这个假设,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永远不可能出现在国际的拍卖会上。”

“看来周先生对文物出国很介怀啊。”坂本五郎说道:“其实相对于国内,国外无论科研力量的投入,设备和场馆的先进程度,人才的培训,都远比大陆要好得多吧?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让它们得到最妥善的保护,才符合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宗旨吧?”

“就简单举个例子,目前全世界的隋唐刀剑,琵琶,保存最完好的不在中国,而是在岛国正仓院。同样的,还有瓷器中的曜变天目碗,蚂蝗绊龙泉青瓷碗。是吧?”

“首先我要感谢岛国诸位同行,对于华夏文明的喜爱和对华夏文物的重视。”周至笑道:“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片国土灾难深重,在历次浩劫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十不存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