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影响力(2 / 2)

加入书签

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勾结清军,以儿子为人质约定投降。

二月十八日,大将豪格率清军与夏承德里应外合,攻破了松山城。

夏承德俘获洪承畴等人,自此,明朝的锦宁防线彻底失守。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投降。

清太宗皇太极派多人去说服洪承畴投降,均被拒绝。

皇太极很有耐心,对洪承畴百般关照、礼遇。

有一次,皇太极还亲自看望洪承畴,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最终,洪承畴选择了投降。

当时,民间传说洪承畴为国捐躯,崇祯帝信以为真,亲自登十六坛拜祭,告慰英灵,纪念洪承畴“壮烈殉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崇祯帝在第九坛拜祭的时候,战报传来:洪承畴没有死,投降了清军。

崇祯帝仿佛被人当众啪啪打脸,朝野为之哗然。

人们痛恨洪承畴卖主求荣,苟且偷生,其行径深为诸多士人所不齿。

与洪承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可法壮烈殉国,人们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民间疯传说:史大人没有死,还在继续抗击清军。

因此,很多抗清义军纷纷打着史可法的旗号,孙兆奎就是其中之一。

听了孙兆奎极为刺耳的讽刺,洪承畴大怒,令部下将孙兆奎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自古忠奸泾渭分明,孙兆奎虽名不见经传,却被后世称作忠义之士,而洪承畴投降的清廷,人家也看不起卖主求荣的货,乾隆帝在位时期,编修国史的时候,诏命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之中,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