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4章 金筷相国(1 / 2)

加入书签

&ot;除此之外,当再增补一位臣。&ot;

朱由校波澜不惊的话语,瞬间引得乾清宫暖一阵哗然,众人稍有些平复的心情再度躁动了起来。

自永乐年间,&ot;内&ot;制度露出萌芽之时起,大明朝的臣便通常以三人为常例,但也并未绝对。

例如臣身体不佳,于府中称病不出,而皇帝并不想令其&ot;告老还乡&ot;,便会额外增补一位臣,代行其权柄。

眼下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情况便有些类似,其虽然被天子列为臣,但平日里还要负责部中事务,自是没有多余的精力理会冗杂的朝政。

待到朱由校话音刚落,乾清宫暖众人的目光便是不由自主的向坐在首位的内首辅方从哲身上望去。

一般增补臣,都应由六部九卿举行&ot;廷议&ot;,商议出几名候选人报予皇帝知晓之后,再由皇帝做出最后的人选。

但在朱由校登基之后,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他有意淡化了&ot;廷议&ot;的存在感与重要性,在一些重要人事人选上,经常乾纲独断,亦或者由几名心腹共同举荐,不再像往常那般,闹得举朝皆知,人声鼎沸。

眼下朱由校既然已是提出继续增补臣,那么身为内首辅的方从哲便是&ot;举荐&ot;的最佳人选。

放眼整个乾清宫暖,也唯有这位地位超然的三朝老臣方才享有此等资格。

&ot;陛下,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左谕德刘鸿训素有才干,或可当此重任。&ot;

沉默了半晌,在众人稍有些错愕的眼神中,内首辅方从哲缓缓道出了一个稍有些陌生的名字,令得案牍后的朱由校都是为之一愣。

虽然&ot;臣&ot;品秩一向没有定论,但通常默认为由六部九卿升任,故而朱由校下意识的认为方从哲会从暖中的朝臣中举荐一位,却没有料到竟是提及了一位&ot;清流&ot;翰林。

在天启朝之前,大明一向有&ot;非翰林,不入&ot;的官场潜规则,京中有司衙门当数&ot;翰林院&ot;最为炙手可热。

虽然身上并没有什么要紧的差事,终日只能与腐朽发黄的古籍打交道,但却架不住詹事府的官员,一般都从翰林院中选拔。

一旦得以入选詹事府,便能与大明诸君,日后的天子朝夕相处,结下师生情谊。

就拿半炷香前才刚刚&ot;入&ot;的兵部尚书孙承宗来举例,就因为其曾为詹事府官员,与案牍后的天子有些师生情谊,方才能够在&ot;东林党&ot;轰然倒塌的时候,仍是维系着超然的地位,并且在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便是&ot;入&ot;辅政。

&ot;詹事府左谕德?&ot;

少许的错愕过后,朱由校的脸上便是露出了一抹深思之色,有些耐人寻味的盯着面前神色自若的内首辅方从哲。

如今的大明早已不复昔年的内忧外患,凡是明眼人都能够瞧出,大明已然焕发了新的生机,已是一副中兴之象。

朱由校曾经听过一句话:站在风口浪尖,就是一头猪都能够起飞,遑论这刘鸿训也并非凡人,在原本历史上曾官至内首辅,为了大明的复兴而兢兢业业,但因为崇祯帝生性多疑,继而将其罢免,时人将其称之为&ot;金筷相国&ot;。

这一世,因为朱由校的缘故,刘鸿训自然是没有机会展露其胸中抱负,始终在翰林院蹉跎时光,甚至若不是面前的方从哲提及,他估计永远也不会想起这位治世能臣。

但让朱由校心神微微有些不宁的,并非是因为刘鸿训其人的才干,反倒是其所处的位置。

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左谕德,这是毫无争议的&ot;太子党&ot;骨干力量。

就在几个月前,朱由校已是令英国公张维贤代他祭祀天地,并且正式降下圣旨,将他和张嫣的嫡长子朱慈燃册立为东宫太子,将其本就无可争议的地位正式确立。

眼下方从哲又奏请刘鸿训入,此举无疑是释放出一个新的政治信号,太子朱慈燃的储君地位,固若金汤。

这位瞧上去其貌不扬的老臣,倒是好细腻的心思。

&ot;准了。&ot;

微微一笑过后,朱由校便是在方从哲颇有些忐忑的眼神中唇齿轻启,同意了他的奏请。

姑且不论迄今为止,他的膝下仅有朱慈燃一子,就算日后有新的子嗣降生,出于维系大明国祚的目的,他都要确保朱慈燃储君的位置。

自古以来,&ot;废长立幼&ot;都是亡国之兆,后世的&ot;满清&ot;虽然弄出了个&ot;秘密立储&ot;,但实际上大多时候还是以&ot;嫡长子&ot;为继承人承袭皇位,只不过是秘而不宣罢了。

&ot;明日,令刘鸿训来乾清宫暖见上一面。&ot;

还不待乾清宫暖中的朝臣将刘鸿训被增补为臣的消息中缓过神来,朱由校站定阶梯的声音便是在他们的耳畔旁响起。

&ot;奴婢遵旨。&ot;

闻声,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便是毫不犹豫的躬身应道,眼眸深处也隐隐有一抹喜色。

他自幼进宫,被选为&ot;皇长子&ot;朱常洛的伴当,与其朝夕相处多年,一同度过了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自是不愿意见到英明神武的朱由校在年老之后,也会发生类似&ot;国本之争&ot;的事情。

眼下太子朱慈燃虽然年幼,但已有詹事府的官员入朝辅政,此举定然会在朝野中掀起一阵风浪,使得朱慈燃的地位无可动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