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民怨沸腾(1 / 2)
九月初一,白露。
民间传说,白露一过,便是宣告了暑天闷热的结束,天气会渐渐转凉,寒生露凝。
但现如今这个说法,放在甘肃镇却是有些立不住脚,虽然日头已然逐渐西沉,但空气中的燥热仍是半点不减,不少赤裸着上身的汉子都躲在阴凉处,有气无力的抱怨着贼老天。biνne
许是觉得单纯的抱怨并不足以填补饥肠辘辘的肚子,不少汉子在对视一眼过后,皆是颤颤巍巍的自地上起身,朝着家中而去,心中暗自盘算着,靠着家中的那点存粮,还能坚持多久。
都说朝廷重视陕北,赈济百姓,可生活在兰州城中的百姓们却是没有半点察觉。
这几年中,他们从官府手中领到粮食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摘去粮食中掺杂着的碎石,细沙,至多也不过勉强足够三口之家吃上两天而已。
兰州城尚且如此,遑论其余府县?
城中百姓的日子没见得有所改善,反倒是城中的粮价越来越高,起初的时候也曾有百姓聚众抗议,但是当第二天清晨,这些百姓的尸首出现在城外护城河中以后,城中不满的声音便是逐渐消失不见。
贵点就贵点吧,谁让贼老天的确有些不当人,年年大旱不说,还时不时来一场&ot;蝗灾&ot;。
唯一聊以慰藉的便是朝廷在陕北大地推行的&ot;番薯&ot;,&ot;土豆&ot;等物,虽然口感远远无法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但胜在物美价廉,而且能够填饱肚子。
正是凭借着这些物美价廉的&ot;番薯&ot;和&ot;土豆&ot;,兰州城中才勉强维持着一种异样的平衡。
但这些天,城中已是保持多日的&ot;平衡&ot;却是渐渐有了被打破的迹象,非但粮价再度开始了轻微的上涨,市井之中也多出了不少流言蜚语。
有一伙自称是从榆林而来的灾民,他们宣称榆林&ot;赤野千里&ot;,朝廷调拨的粮草尽皆被运到了甘肃镇,尤其是兰州城中。
有兰州本地百姓想要反驳,却见得那些行商讥笑一声:&ot;陕北连年大旱,咱们这等平民只能苟且偷生,但兰州城中的王爷们却是愈发富裕了。&ot;
或许是知晓城中的&ot;巡抚大人&ot;官声不错,又是简在帝心的天子近臣,这些自榆林而来的&ot;灾民&ot;倒是没有随意攀咬。
经过此等&ot;点拨&ot;过后,兰州城中的百姓只觉得茅塞顿开,数年以来累积的怨气仿佛有了发泄口一般,直指城中的几位宗室藩王。
虽然仍是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但城中的&ot;流言蜚语&ot;却是愈发喧嚣,甚至惊动了城中那位空降而来的&ot;巡抚大人&ot;。
有好几次,如若不是巡抚大人及时出面,这兰州城怕是就乱起来了。
尽管如此,兰州城中除了肃王朱识鋐之外的藩王们仍是不为所动,唯有肃王朱识鋐拿出些许粮食,设厂施粥。
虽然仍是有些杯水车薪,但总归平息了榆林城中百姓心中的不少怨气,但几乎所有人都知晓,这不过是暂时的平静。
巡抚衙门内,肃王朱识鋐与甘肃巡抚洪承畴对面而坐,两人的神色均是有些凝重,迟迟不语。
&ot;洪大人,这城中的气氛越发不对了。&ot;
&ot;难道朝廷对兰州就坐视不理了吗?&ot;
半晌,终是肃王朱识鋐沉不住气,率先出声朝着面前的&ot;天子近臣&ot;发难,声音颇为严厉。
自洪承畴就任甘肃巡抚以来,除了刚到任的时候,曾经查抄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员之外,便是再没有任何动作。
既没有扭转甘肃镇的&ot;窘境&ot;,也未能从中枢索要更多的补助,倒是有些庸庸碌碌,与传说中&ot;睿智&ot;的形象大相径庭。
&ot;王爷,稍安勿躁。&ot;
闻言,甘肃巡抚洪承畴苦笑了一声,为面前一脸怨气的年轻亲王递上了一盏凉茶。
&ot;近些时日城中的谣言,本官如何不知?&ot;
&ot;这分明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挑唆百姓。&ot;
冲着左右伺候的吏员试了个眼神,示意他们先行退下,洪承畴方才敛去了嘴角的笑容,一脸正色的说道。
&ot;那还等什么,将这些散播谣言的乱民,抓起来呐?&ot;
听到洪承畴已然发现了些许眉目,肃王朱识鋐忙是将手中的茶盏放到了一旁,急不可耐的说道。
这两日,就连他府中的下人去采买生活用品都是有些小心翼翼,生怕被府外那群虎视眈眈的百姓一拥而上,了解了性命。
&ot;王爷,这群人的确是乱民不假,但却绝不是灾民。&ot;
&ot;下官已然授意那群锦衣卫仔细查过,这群乱民虽然衣衫褴褛,但却各个膀大腰圆,底气十足,这可不像是吃不饱饭的样子。&ot;
一语作罢,洪承畴的眼眸深处便是涌现了些许寒芒,这兰州城中的局势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除了那些贪官污吏以及城中不法的宗室藩王之外,好像又出现了一伙来历不明的势力。
&ot;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散播的或许并不是谣言,而是确有其事。&ot;
迎着肃王朱识鋐有些惊恐的眼神,洪承畴突然于脸上涌现了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容,若有所思的说道。
不待朱识鋐发作,洪承畴又自顾自的说道:&ot;王爷难道就不好奇吗,您贵为肃藩之主,日子尚且过的有些窘迫。&ot;
&ot;为何诸如会宁王这些支脉,却是陡然而富?&ot;
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