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1章 谁著史(上)(2 / 2)

加入书签

因为昨日凯旋的时候,朝中臣子以及在京的宗室藩王已是在永定门外迎接,一些无谓的吹捧和仪式已是完成,朱由校便直接点出了今日的主题。

&ot;陛下,恭顺侯吴汝胤整顿边镇不利,险些闹出兵变,臣请陛下降职,召恭顺侯回京。&ot;

话音刚落,便见得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官员跪倒在地上,铿将有力的声音响彻在众人耳畔,令得南书房中的不少臣工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瞧这人所身穿的青色官袍以及所站的位置,即便不是风闻奏事的御史,便是六道言官。

依着三边总督孙传庭及延绥巡抚陈奇喻所奏,恭顺侯吴汝胤在延绥镇手段颇为激烈,强行追缴卫所历年所拖欠的钱粮,继而导致军队哗变,令得士卒负气出走。

虽然没有酿成&ot;兵变&ot;,但也办事不利,绝不可令其依旧待在延绥镇。

&ot;准了。&ot;

&ot;召恭顺侯回京。&ot;

闻听此话,案牍之后的大明天子朱由校稍作思考之后便是点头同意。

虽然延绥巡抚陈奇喻在呈递上来的折子上主动请罪,言说这&ot;清屯充饷&ot;乃是二人共同所为,并非恭顺侯吴汝胤&ot;独断专行&ot;,但事已至此,多说亦是无益。

更何况,以现如今陕北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怕是不宜开展&ot;清屯充饷&ot;,免得令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ot;吾皇圣明。&ot;

听闻朱由校允准了自己的建议,那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中年人脸色便是一喜,下意识的便打算&ot;乘胜追击&ot;,不料却被身旁的袍泽轻轻的拉了拉衣袖,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那恭顺侯吴汝胤的祖上可是蒙古人把都帖木儿,于永乐年间主动投诚大明,被成祖朱棣赐名,封为恭顺伯,后晋封为恭顺侯,世袭罔替。

虽然吴汝胤此次&ot;办事不利&ot;,闹出了些许风波,但终究还算&ot;有惊无险&ot;,如此小插曲可奈何不了这等与国同休的勋贵。

更别提恭顺侯吴汝胤乃是天子钦点的勋贵,所谓的&ot;改屯充饷&ot;也一定得到了天子的授意。

难不成,还要让天子下&ot;罪己诏&ot;不成?

那名青袍官员见得身旁袍泽如此行径先是一愣,随后便是面露恍然之色,心头升起一股后怕,悻悻的收回了已然迈出的左脚,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ot;陛下,眼下内阁空虚,恳请陛下增补阁臣。&ot;

沉默了少许,昨日随同朱由校一并归京的兵部尚书孙承宗自座位上起身,但其说出来的话语却是令得南书房中所有人心弦一紧,就连上首的大明天子也是面露诧异之色,许是没有料到自己的&ot;老师&ot;竟会有如此之语。

感受到南书房中众人的视线放在自己的身上,&ot;帝师&ot;孙承宗胸口也是微微起伏,心头澎湃。

眼下内阁空虚,自己身为兵部尚书,又与天子享有&ot;师生情谊&ot;,若是增添阁臣,十有八九自己会榜上有名。

只怕自己从此便背上一个&ot;贪图名利&ot;的骂名,堂堂大明帝师,却是亲口索要&ot;阁臣&ot;。

但自己却是有口难言,直到前任首辅周嘉谟去职的时候,身上还兼着吏部尚书的官职,次辅朱国桢身上也兼着礼部尚书的官职。

这两位去职之后,身为兵部尚书的自己便成为了&ot;众臣之首&ot;,只能由自己劝谏天子,增添阁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