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5章 尚无可赏?(1 / 2)

加入书签

天启六年,五月初五。

今日便是立夏了,京畿之地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湿热,好在前几日&ot;捷报&ot;进京的时候,倒是下过一场小雨,算是带来了一丝清冷。

早在捷报入京当日,朝廷便是将邸报发至各府县报捷,并且赶在太阳落山之际,督查院御史及兵部,户部的主事干吏便是一同赶赴辽东,准备兑现天子的承诺,将立功儿郎应有的饷银尽快分发下去,

但除此之外,天下百姓最为关心的&ot;封赏&ot;却是迟迟未决,虽然建州女真昔日不过是辽东的一个土司,但努尔哈赤终究是建国称汗,此役勉强也算的上&ot;灭国之战&ot;,值得大书特书。

尤其是此役过后,困扰大明朝廷将近二十余年的辽东边患被彻底解决,大明的威望也是如日中天。

以当今天子的手笔,定然不会吝惜&ot;封侯之赏&ot;,故而京师的百姓们在茶余饭后,最为期待的便是这最后的&ot;封赏&ot;。

但不知是何原因,这最后的&ot;封赏&ot;却是迟迟没有动静,而且有消息灵通的人私下透露,近几日不断有御史、科道的奏本上呈,好似在劝阻天子&ot;封赏&ot;。

如此风言风语不由得令得京师百姓面面相觑,辽东捷报自是做不得假,但这些御史文官们如此阻挠,却是为的那般?

再往深处一想,有不少心思灵通的百姓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周围人的催促下,一脸不敢置信的低喃道:&ot;莫不是党争再起?&ot;

此时的乾清宫暖阁内,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整乱,气氛颇有些&ot;剑拔弩张&ot;,屏气凝神的小太监默默的收拾着地上的狼藉,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首辅周嘉谟和次辅朱国桢脸色涨红,望向天子的眼神十分坚决,颇有些&ot;寸土不让&ot;的意思,一旁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和户部尚书毕自严则是眉头紧锁,像是陷入了沉思。

至于工部尚书徐光启以及督查院左都御史左光斗等人则是显得&ot;与世无争&ot;,微眯着双眼,默不作声。

而前两日才刚刚&ot;展露头角&ot;的兵部右侍郎阎鸣泰则是欲言又止,数次想要&ot;仗义执言&ot;,但瞧得面色涨红的两位阁臣又不免偃旗息鼓。

&ot;辽镇战事,牵扯了我大明无数百姓的神经,诸位臣工还是好好商议一番,务必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ot;

年轻的天子面色平静,声音清冷,全然不因刚刚的&ot;争吵&ot;而有半点不耐;辽东诸将官的封赏已是争吵多次了,但始终无果。

&ot;陛下,祖大寿等将固然有滔天之功,但此役斩杀的女真鞑子不过寥寥,早些间更是有些许拥兵自重的嫌疑,岂可轻易授予侯爵之位。&ot;

&ot;更别提,贼酋皇太极至今还在逍遥法外,爱新觉罗家族的核心成员也是一无所获,岂可获此殊荣?&ot;

闻言,面色涨红的次辅朱国桢便是再次起身,冲着案牍后的天子&ot;直言不讳&ot;,态度坚决,显得&ot;战意十足&ot;。

作为执掌礼部二十余年的老臣,其最为重视的便是&ot;规矩&ot;二字,为此他甚至不顾熊廷弼乃是天子心腹的事实,曾数次弹劾其拥兵自重,胆怯畏战,坐视女真来去自如。

如今辽东经略熊廷弼率领大军一战荡平赫图阿拉,平定辽东,将奴儿干都司这片广袤的土地重新收了回来,自是大功一件。

朱国桢知晓,以天子一向出手&ot;阔绰&ot;的例子来看,此役大明怕不是要多出几个炙手可热的勋贵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