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1章 宗人闹事(上)(1 / 2)

加入书签

武昌府。

至正二十四年,彼时尚未于南京建国称帝的朱元璋亲自领兵,横扫劲敌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彻底平定湖广,将这&ot;天下粮仓&ot;纳入自己势力范围之内。

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封七岁的皇六子朱桢为楚王,以武昌府为封国,彼时的武昌虽然已被纳入大明的版图,但临近的四川仍旧在江夏政权手中,云南也依旧效忠前元。

故而,武昌虽然身处内陆,但在当时也算是&ot;前线&ot;战场。

楚王朱桢自然被太祖寄予厚望,希翼这个儿子能够代替他坐镇武昌,看好大明的粮仓。

故而从洪武九年开始,楚王朱桢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吴王朱橚、齐王朱榑一直在中都凤阳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一直持续到洪武十二年为止。

洪武十四年,十八岁的朱桢带着楚王妃王氏一起之国武昌,自此楚王家族在武昌府的历史徐徐拉开帷幕。

虽然初代朱桢是凭借着&ot;军功&ot;立国,但随着大明统治的愈发牢固,武昌府作为漕运重镇的&ot;弊端&ot;便是逐渐显露了出来。

武昌府虽然不似南京那般繁华,但武昌作为扼守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南北船只停靠的必经地。

作为武昌之主的&ot;楚王&ot;家族自然是首当其冲,积累了无数财富,时人公认,论天下藩王之富,以蜀王和楚王为甚。

因为武昌府位置显要,自正统年间开始,朝廷除了在武昌原有的都司、布政司和按察司这三司衙门之外,陆续设立了湖广巡抚、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等官职,镇守地方。

巡抚衙门后方,在一片鸟语花香之中,矗立着一座阁楼,楼身四面素白,一共有上下两层,虽然不算高大,但除了城中的楚王府外,已然算是武昌城中最高的建筑所在了。

毕竟,这偌大的武昌城,无论是代天巡抚的湖广巡抚亦或者腰缠万贯的豪绅富商,谁敢将宅子修建的比楚王府还高大?

或许是闲来无事,身着一身常服的湖广巡抚孙鼎相背负着双手,领着身后的武昌知府王维屏一同登上了阁楼,眺望整个府城。

得益于天然的地理优势,纵然现如今大明国内有些动荡,北方各省甚至一度出现了&ot;民乱&ot;的情况,但长江边上的武昌府却是不动如山,百姓们也算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孙鼎相治下的武昌府也算是一处&ot;世外桃源&ot;。

&ot;今年的漕运可还通畅?&ot;

孙鼎相深吸了一口气,凝望着远处码头上的人影绰绰,颇为惬意的问向身旁的武昌知府。

他虽然是代天巡抚的湖广巡抚,有权管辖湖广境内的一切官员,但平日里却不会干涉各地官府的政务,一切都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ot;回督抚大人,今年比之去年要顺利不少&ot;

听到孙鼎相发问,一旁的武昌知府王维屏连忙躬身回道,声音中颇有一丝释然的味道。

自天子下令改革漕运之后,在漕运总督李养正以及应天巡抚李起元的监督下,原本腐朽不堪的漕运迅速的焕发了生机,那些染指漕运上百年的豪绅富商和藩王们均是不得不舍弃了手中的利益,除了楚王朱华奎。

不知楚王朱华奎是因为上了年纪,反应有些迟钝还是仗着辈分高,年纪大,自诩天子不敢对付他,纵然漕运总督李养正三令五申,依旧我行我素,公船私用。

甚至,就连湖广巡抚孙鼎相亲自上门劝谏,也被轰了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